在
亲子阅读中,有一个很奇怪的现象,就是不少家长在寻找
亲子图书时,一般会求教于专家,我的孩子有什么问题?推荐哪本书?这是把书当作药一样用来治 疗的,倒也符合书本的“药用”价值,无可厚非。但太多的家长在帮助孩子挑选图书时,最直接的目的就是“有用”。买来要达到什么目的,或者希望看了能对孩子 有什么样的帮助。
功利性,是家长在亲子阅读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有趣的是我们从来不会在给孩子吃某顿饭的时候想到,孩子吃了这顿饭会有什么用?是利于
长牙齿,还是让他长个子?一般来讲,家长都知道,踏踏实实,认 认真真给孩子吃好每一餐饭,长此以往就可以换来一个好身体。这个道理不用讲,每个家长都懂。但是一出了吃饭这个领域,家长就变得功利起来了。
与阅读可以一拼的还有旅游。 经常在谈到打算带孩子去哪里旅游时,我会被好心劝告,孩子太小了,去了也记不住,等大一点再带他去。这些劝告有它的道理,尤其是一些人文色彩浓厚的地方, 孩子年纪大一些,他的感受领悟能力不同,也许旅游的经验和所得会更丰富一些。但是旅游的目的是什么?难道是为了让孩子记住吗?我们看惯了外国人把
婴儿背在 背囊中四处游走,婴儿的感受能力更弱一些,但估计他们的家长不会因为婴儿看不懂或记不住而把他从旅游计划中剔除出去。
阅读也是同样的道理。有的家长说孩子不爱读书。其实好多时候孩子的阅读兴趣被家长的功利化给破坏了。
经常在书城的儿童阅读区看到家长拒绝孩子买书的理由,这本书你不是看完了吗?要买的话就买本新的。孰不知,一本书其实对孩子来说,不仅仅是读过一次就结束了,因为它储存着孩子的阅读记忆,可以一读再读,而且不同的阶段阅读引发的感受也截然不同。
有的家长在孩子挑书买书和读书的过程中时时刻刻显示自己的权威,不考虑孩子的爱好兴趣,专挑有用的书买,课程参考书或者考题试卷都是有用的,可以提 升成绩的。但一些美好的绘本,或者故事书却是没用的。不是限制就是挑剔。或者好不容易孩子读完了,要求孩子写读后感,或者写日记,写作文。奔的还是“有 用”的目的去,把孩子阅读的自由,挑选的快乐,和独自领悟体验的美好统统剥夺得一干二净。
莫言在诺贝尔文学奖晚宴上称,“文学和科学比确实没有什么用处。但是它的没有用处正是它伟大的用处。”我觉得这句话可以挪到阅读上来用,短时间看 来,阅读也没有太大的用处,他对孩子心灵的塑造和雕刻是一个缓慢的长期过程,是一种短期看不到的大用。家长只有克服功利性的短视行为,放下读书有用的包 袱,真正享受阅读的乐趣,才能抵达阅读有用的终极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