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妈豆
- 75624
- 昵称
-
- 经验值
- 51976
- 在线时间
- 574小时
- 注册时间
- 2011-9-5
- 积分
- 51976
- 精华
- 14
- UID
- 6332633
      
- 宝宝生日
- 2008-06-12
- 帖子
- 8427
|
本帖最后由 温莎姐姐 于 2013-3-4 16:25 编辑
改变行为的“路”
家长总是在不经意之间就以自己的价值观来判定孩子行为的对或错,但在婴幼儿,对与错的概念非常模糊。如果家长以自己的观念来要求孩子,在判定孩子犯错,然后要他改正、道歉,无论你说了多少大道理,其结果只有三种:
① 产生抵触情绪,以哭闹来抗拒,亲子关系于是越来越差,你给他指定的路他不走,而你又堵塞了他想走或可走的路。无路可走,当然不会有改变的可能;
② 你的强烈反应及否定、拒绝倾听,让孩子觉得委屈而消极逃避,或内疚而沉痛自责,于是失去自信,负面情绪越积越深,即使想改变,也没有了行动力;
③ 孩子为了保有你的爱,于是观颜察色,你要他认错他就认错,要他道歉他就道歉,要他保证改过他就保证,实际上他并不知道何以错了,内心没有感受,只求度过难关,当然不会改变。
面对缺乏自主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的婴幼儿,当你发觉他的行为有了偏差,令你无法接受,想要他改变,就必须有个过程。这个过程就是:引导他去做“对的事”。做,就是让他有路可走;做了,经过体验,路走通了,他就会有感受。这个感受很快乐,有成就感,这时就知道了“对”和“错”有何区别。
从婴幼儿行为发展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孩子本来没有“对”与“错”的概念,他每天做什么事,不做什么事,目的只有一个:寻找快乐,满足快乐的需要。那么在做的过程中,受到肯定,被接纳,能够做好做完,那就是“对”;相反,做了不快乐,就是“错”。这个快乐不快乐是他的自我中心思想在触动,原来是不会去考虑到外在因素的。父母想影响或改变他的想法做法,都是外在因素。因此如何让他接受外在因素?就必须给他一个新的感受快乐的过程,这就是给他走另一条可走的路。在他有路可走,走得顺畅,他有了感受,才能够把这个“对”内化为自己的价值取向。
这也就是说,批评教训先收起来,让孩子先去尝试另一条可走的路。例如:当妈妈发现宝宝拿了她的香水瓶在喷射镜子,你该怎么做?
第一种做法:像触电一样气得头发都竖立起来,全身颤抖,在尖叫声中伸手就是两巴掌,接着一阵教训。
第二种做法:摇摇头,苦笑:“哎哟——我的天呀!宝宝,你把妈妈的香水当作清洁剂在擦玻璃呀?”然后搂着宝宝,让他不致继续喷,告诉他:“这是香水,是妈妈的宝贝喔,你想帮妈妈擦亮玻璃,好呀,妈妈去拿来清洁剂和清洁巾,让你好好擦。”
想一想,你会采用第一种做法还是第二种做法?你认为哪一种做法能够让宝宝知道那些事可做哪些事不可做?
如果你采用了合理可行的做法,让宝宝在体验中认识了对与错,但宝宝还是继续做错的事,这才需要用上“处罚”。至于怎样执行处罚?这不是本文的范围,以后再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