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秀依 于 2013-1-17 12:40 编辑
写在前面的感慨: ——我们这些已经识字的成人,思维究竟受了多少文字的局限?
睡前,我与啸第一次读《不可思议的小刀》。 其实,我突然拿这本来讲,是我俩在讲其他书的时候提及到“融化”的概念,本想用这本书来为啸解释“融化”的。结果粗粗地翻了一遍,觉得翻译过来的“舶来语”有些“学术”,不是啸平日和我们经常用到的词汇。 我很想听听啸对图的理解,提议让他给我讲。 啸二话没说,毫不犹豫地每页迅速讲下去,随后越讲越兴奋。 而我,则深深地体会到我与他思维空间上的差距~~ ………… 书上的文字和啸的诠释一并贴在下面,括号部分为啸第二或第三遍讲的时候变换的语言。
书上文字:不可思议的小刀弯了 啸的诠释:小刀弯了(挝了)
书上文字:不可思议的小刀扭曲了 啸的诠释:卷起来了
书上文字:折断了 啸的诠释:裂了(切成两半了)
书上文字:打碎了 啸的诠释:砸碎了
书上文字:融化了 啸的诠释:有泡泡了
书上文字:被切成条了 啸的诠释:变成1和v和x了
书上文字:扯成线了 啸的诠释:变成绳子了
书上文字:撕成碎片了 啸的诠释:变裂了(碎了)
书上文字:散开了 啸的诠释:裂得更多了(变成碎末了,变成末末了)
书上文字:拉长了 啸的诠释:变成长长的了(这个是长长的小刀)
书上文字:收缩了 这页啸第一次问我是什么,我延续他上一页的描述告诉他是变短了 之后啸自己讲的时候也描述为“变短了”,或“这个是短短的小刀”
书上文字:膨胀了 啸的诠释:变成网球拍了(这个是网球拍的小刀)
书上文字:无 啸的诠释:这页啸也是第一次问我最后怎么了,我问他像不像爆了?第二遍自己描述为“变成网球拍后爆了”,还学了“啪”爆炸的声音(上周末姥爷吹气球爆了,啸印象很深刻) 总体而言,啸关注的更多是名词和结果,没有动词和过程,比书中语言优化的一点是更加注重页面间的逻辑联系,这一点我与另一位妈妈孩子读这本书的情况取得了一致。
啸对动词和过程理解的缺失,可能与缺乏生活经历,或无法建立生活经历与抽象理解的关系有关。 比如啸没见过“抽成线”和“融化”,他自己肯定想不出来…… 而站在他的角度,他无法理解小刀这种金属物质,怎样像像纸片一样撕开或像气球一样吹鼓,这也是书中创造性的环节,是违背生活规律的,所以他无法往那个方向想。 书中的解释和啸的解释,无所谓对错,我想应该是不同的理解吧。我希望等过一段时间,将书中的解释再次讲予他听,不否认他的看法,但作为开拓思维的另一种理解。 当晚啸给我讲书的过程,我尽量控制我的惊讶,不做赞美或其他评价,只是认真听他讲,时而“哦哦”地应答,时而手忙脚乱地记录,恐怕小家伙也看出些不寻常,先后为我认真地讲了两遍。熄灯前,我把书摊在地上,拿相机拍每一页照片,这一过程,啸又用有些不同的语言为我讲了第三遍。 之后,我静静地把书收到卧室一摞书的最底层,以防白天有人为他照本宣科地念。 一切就绪后,啸自己关门熄灯,与平日毫无区别。
第二日的早教艺术课,啸先用一个大螺旋作为开场,我问他是lollipop吗?啸不答,又在左方花了一条粗横线,我和啸爸顿时觉得像极了。 接下来,啸开始填充圆圈中的颜色,填满后,啸说像网球拍,我立刻觉得与《不可思议的小刀》中啸描述的“网球拍”极为相似。 以上,从没人教过他怎么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