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妈豆
- 1961
- 昵称
-
- 经验值
- 1746
- 在线时间
- 91小时
- 注册时间
- 2012-1-13
- 积分
- 1746
- 精华
- 1
- UID
- 7408467
  
- 宝宝生日
- 2006-03-06
- 帖子
- 325
|
我是个“懒”妈,最希望的是孩子按部就班地成长——因此也是个“没出息”妈。
所以,有关学前班之我见,仅属个人意见,绝无褒贬别人之意。
现在小孩子辛苦大家都看得到,咱们当妈的不心疼孩子是假的,有时真是狠心咬牙地逼着孩子去学习。我这个懒妈也会逼孩子,但不是学习,而是做做家务啦、照顾小狗啦、自己洗漱啦(我们三岁起就自己晚上洗漱了,直接后果是经常把棉拖鞋也放在脸盆里勤快地洗一洗)。
so,我没在她学会多少东西上较过劲,但在她写作业不认真时着过急。
好多家长在孩子上大班的时候,就给孩子报学前班了,理由是提前体验学校生活,以免孩子到时掉队。我想问的是“结婚能提前体验吗”“生孩子能提前体验吗”,很多家长听这话得骂我脑子有病吧?谁听过十五岁结婚生孩子的!!!
是呀,咱们国家也好,其他国家也好,规定孩子上学的时间,其实也是有道理的——我是这么认为的,不然,直接规定五岁上学好了,那是不是三岁就要上学前班了?
首先,我承认孩子不同,启智的时间有也区别,有的家长对孩子教育特别尽心,我见过,有的孩子很小的时候就摆弄家长自己弄的数学教具,学得也有乐趣,也开心。但是,这个前提条件是以家庭教育为主的,以乐趣引导为主的,而非以体制化教育为原则,以学到几年级知识为标准——并且是采用把孩子送到“学校”进行集体教育的方式。那应该是一种个体化的教育,在任何国家,都属于个例,成功模式难以批量复制。
话说今天一早,在校门口和一位家长谈话,她说她跟孩子说:“会了你就复习。”孩子说:“我都会了还复习什么呀。”这孩子就是上过学前班的小朋友,从这两句简单的对话中,可见孩子已有厌学情绪的苗头。
小学一年级正是利用孩子浓厚的求知欲建立良好学习习惯的时候,孩子突然面对早就熟悉的知识还要从头再学,而且一学再学,怎么会不味同嚼蜡呢。即使是采用个体化家庭教育模式的家长也不得不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在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中,以谁为主?
我的表姐,耀华、实验两所中学保送生,上的耀华。老师最后跟我舅舅说的问题是:您在家教得太好了,但是,孩子对学校学习的兴趣太低了。说白了,您在家把孩子喂得太饱了,我们再给孩子吃什么她都吃不下了。
这个比喻我觉得挺贴切的。孩子求知,就像吃东西。好像咱们这一辈的家长在吃东西上也是同样问题——追着喂,哄着吃,而不是等到他饿的时候、馋的时候让他香香地吃。
对此,我采取的方式是,静观其动,敏查其心。观察她的言行有没有偏失,对她的心理波动保持敏感度。在学习上,尽量不插手。其实,不管我们自己是什么样的学历,亦或这个社会上有多少不负责任的老师,我们都不可否认,教师在其专业性上胜过我们。至少我是先保持对老师的信任心,再想办法沟通,我想变态老师是少数吧。
我们幼儿园老师,和我私交不错,有时会电话聊聊孩子情况。我没给人家送过一分钱的礼,全凭着互相的信任与尊重。她说过,有的家长就一心觉得幼儿园是骗钱的。有个小姑娘吃饭时明明都吃撑了,还吃,老师劝她不要吃了,她说“我妈说了幼儿园的饭不吃白不吃”。就是这个家长,后来因为与老师不愉快,把孩子调到别的班去了。他们之间发生什么、谁对谁错我不知道,但我相信如果有良好的沟通与信任,大部分的问题都可以化解。
这段有点儿跑题儿了。
总而言之,我觉得,家长如果不是特别懂教育,最好首先选择相信学校、相信老师。这就好比看再多辅导书也抵不过把课本看透一样。不管当下教育体制有再多被诟病的地方,它毕竟是我们孩子唯一的求学正途,其他只是辅助。尤其是有些家长属于跟风心理,觉得多学点儿没什么不好,早学点儿就比别人强,只看到形式,而没有细究内里:孩子刚适应了一个环境,又要重新适应一个新环境,可能还有新的学习方式,而且两年学的东西还是一样的,这是多无趣的一件事呀!
|
-
总评分: 经验值 + 5
妈豆 + 10
查看全部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