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liuningyuan52 于 2012-5-14 21:48 编辑
因为我是中医出身,所以,辅导们建议我总结一些中医中关于母乳喂养的论述,提供给大家参考。这个任务对我很挑战,我却又乐于去尝试,因为我对中医的喜爱,对倡导母乳喂养的信赖与自觉,都来源于对自然的尊重与崇敬。 母乳是大自然赋予人类的礼物,她能将母亲身体最精华的部分,和心中最美好的祝福带给宝宝。中医古籍《育婴家秘》中描述“乳为血化美如饧”,言简而意切,说明了母乳的珍贵、来源及美味;现代科学也发现母乳中含大量的白血球,称为抗体。母乳是宝宝脱离母体、初历人世后,仍然能紧密连结母子的纽带。宝宝的需求会通过吸吮乳汁告诉妈妈的身体制造乳汁,就象《古今医统》中所說的:
“儿食其乳,所感立应 ”。 中医对产后妈妈缺乳的认识,大致分为气血亏虚和肝气郁结两种。而且,以后者为主。前者是常常因为妇女生活较为艰苦,怀孕时欠缺营养或在生产过程常遇到失血过多影响乳汁分泌。然而,清代的中医著名妇科典籍《傅青主女科》中写到:“少壮之妇,于生产之后,或闻嫌谇,遂致两乳胀满疼痛,乳汁不通,人以为阳明之火热也,谁知是肝气之郁结乎!夫阳明属胃,乃多气多血之府也。乳汁之化,塬属阳明,然阳明属土,壮妇产后,虽云亡血,而阳明之气,实未尽衰,必得肝木之气以相通,始能化成乳汁,未可全责之阳明也。盖乳汁之化,全在气而不在血。今产后数日,宜其有乳,而两乳胀满作痛,是欲化乳而不可得,非气郁而何?明明是羞愤成郁,土木相结,又安能化乳而成汁也。治法宜大舒其肝木之气,而阳明之气血自通,而乳亦通矣,不必专去通乳也。”《傅青主女科》表明,正值生育年龄的妇女,临床常见的“缺乳”的妇人往往并不缺乳,而是因为情志不畅影响了分泌。今天的生活环境大大改善,大部份妇女不需要体力劳动的工作,有足够的食物,在医院生产减少生产过程的失血,更可以说,真正由于失血和营养导致缺乳的人是极少的。 中医的另一经典《千金要方·初生出腹论》也强调乳母七情过激,影响乳汁分泌,不利婴儿的健康,其曰:
“小儿初生,需令乳母预慎七情六淫,厚味炙,则乳汁清宁,儿不致病……”因此,我们在哺乳的时候,要牢记一个前提:“快乐妈妈非常重要。”
关于添加辅食,中医主张“乳贵有时,食贵有节”,提倡新生婴儿喂养应以母乳最适合,且绝大多数医家主张“小儿四、五月,只与乳吃”(《寿世保元》)。《千金要方· 初生出腹论》提到:“ 儿早哺者,儿不胜谷气,令生病;头面身体喜生疮.愈而复发.令儿弱难养”。可见半岁以前主要吃母乳,以后渐添辅食,可以减少患病的机会。 中医常常将来自源于动物的中药,称为“血肉有情之品”,那么,还有什么能比从母亲搏动的血脉中源源不断的生化出的乳汁更为珍贵、更为有情呢?甘甜可口的乳汁,带着“人”所需要的营养和情感需求,滋润着宝宝的身体和灵魂。 无论是顺利喂哺的妈妈,还是追奶成功的妈妈,都是令人敬佩的,在她们心中,有着强烈对母乳喂养的坚定和信心。这种亲昵关系、这份乐趣、这份坚定、这份怡然、这份尊重……给了母子最好的沟通直觉,也给了孩子美丽性情的基石与榜样。 刘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