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小学上过一堂绘画课,但不知为何妈妈就没再让我去了,长大后一直很爱去博物馆、美术馆、画廊看画,尤其爱听专家的赏析评论。虽然小时后只上过一堂画画课,但是我现在的工作却常需要与画家、美编沟通,虽然我不执笔做画,但是很高兴自己对于画是有看法的,可以说出我想要的画面是什么,并且透过这样的沟通互动,出了几十本音乐故事绘本。
就像我不会画画但很爱看画一样,如果孩子有喜欢的东西,也需要学会为它付出,喜欢踢足球就要去参加球队练球;有喜欢的同学、伙伴,就要学会如何去帮助他;这就是爱的实践,而家长在选择孩子上我们的手之舞课时,也要明白这个因果关系,回家玩琴,就是爱的实践课。
当然,这份爱实践起来,父母的配合和技巧性缺一不可,让孩子快乐“恋琴”才是最终奥义。
养成好习惯,练琴如打铁,要趁热
大家都有买衣服的经验吧?买一件新衣服,我通常一到家就试穿,并且问家人是否好看;买了好吃的东西,一定要趁热马上吃;打铁要趁热,家长尚且如此,孩子学琴也一样。最好他上完课的当天,回家就要摸一下琴,千万不要星期一上课,星期日才碰琴,这样那个爱和琴感就会消失了。
课后第一天甚至当天,可以只练每曲的一点点,譬如一首曲子先练两个小节或是一行,就这么一点但是连续反复弹四次,听起来便像是一手完整的曲子了,接下来反复做同样的是,但是鼓励孩子试试看不同的处理方式,比如:强弱对比、速度变化、不同情境等,妈妈此时的姿态应该是非常开放的:“宝贝来,你想怎么弹?想弹哪一首?”让他学会先看一看,想一想,思考后再弹奏,如此的练琴习惯以后做事情才不会莽撞,也学会了同一件事可以有不同的处理方式,马上练琴实践了“要事第一”时间管理的好习惯。
给他一个情境,一个舞台 我们可以让练琴变得很有仪式感。练琴时可以给孩子制造一个情境,投影灯光开几盏?穿上漂亮或帅气的衣服?踩上妈妈的高跟鞋?系爸爸的领带?打扮成王子和公主的模样?总之,给他一个舞台,让他做主角,自由发挥表演,而妈妈和爸爸、爷爷和奶奶等等,就是最虔诚的观众了。
不要说“你弹错了”,要说“你弹的不一样” 音乐有时是无中生有的东西,将看到的乐谱内化成伸出手指的舞动,有了节奏快慢、有了强弱、有了旋律乐句、有了感情,再丢回耳朵里再修正,在这中间一定有弹得很棒的地方,也有不太一样的弹奏,家长要记得,我们要用很多很多的话语,来替代“弹错了!”这样的话,因为这样就太快给他答案,也给他挫折。想想我们在人生当中知道错要花多少代价啊!何必这么容易就告诉孩子!所以告诉他“哦,不太一样哦!哪里不一样呢?”引导自孩子己去发现寻找。
弹琴,情感上孩子需要父母陪伴,但绝不是要父母的指正,像警察一样开罚单。最重要的是气氛要营造好!孩**琴时,父母可以端杯茶拿本书在旁边一副享受音乐的样子,把明明想说错的话忍住,然后跟他说:“嗯~不错,我好想再多听几遍!”孩子一定会很开心地多弹几次呢!
另外,夸奖也要用心具体才行,不要永远都好棒好听,可以说:“我听到这首曲子好像公主在跳舞、好像看到多瑙河在流动、好像看到了老奶奶流出的眼泪一样……”。 给孩子一些时间去爱 不管怎样,弹错了也是一种偶遇,一种惊奇,有时美丽的错误还胜过没有情感的正确呢!很多名菜不都是在偶然的失误下变成必然的永恒吗?
当然了,或许有些孩子不愿意去练琴,或许妈妈实在没有时间去督导孩子练琴,但是只要孩子愿意来上课,愿意参与,当大家双手流畅的弹奏时他一样可以退而求其次的单手弹奏,就算小曲没练流畅,但是音乐的感受甚至乐理分析是不会差的,当然这样的孩子,钢琴的即兴创作会是很好玩音乐的良方,表现自己内心的东西有时是可以跨越技巧的藩篱。
重要的永远都是音乐,也有孩子没有学琴到最后,但,他有音乐的程度哦,他还是爱音乐的,这个也会帮助他,给他养分。其实,爱很难讲,就像你绕了一圈兜兜转转,最后嫁给了小学同学,可是你在小学的时候却没注意过他。手之舞的钢琴课,就是一个寻找爱、实践爱的课,寻找爱在哪里?爱的是什么?这些都是需要时间的,请给孩子一些时间去爱。
哪怕他没有坚持练琴到最后,也请不要失望,他学习的东西未来也可能出现在他任何阶段的生命中。他在科学实验室里面更有观察力,写作文的时候更有画面,或者当导演选音乐的时候更有品味。缘分就是这么妙,谁知道你当初学过的某样东西,那个养分会去到生命的哪个角落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