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懒洋洋@tj 于 2013-5-30 14:55 编辑
一直想写写《peppa pig》与英语无关的东东…… 单独列一篇了~~~~~
peppa pig剧情简介: 剧本内容基本围绕生活中的各种情节,覆盖面很广。
主要人物性格: Peppa是主角,定位于幼儿园年龄的小孩,是个很自信的小女孩,但多数剧情内容还是偏中性的,剧中其他男孩子也能让性别个性更为平衡。 George:Peppa的弟弟。George的年龄设定我觉得比peppa要模糊,语言还处于蹦词阶段的小孩应该在2岁或者以内,但从我目前看过的几集来看,George的大运动能力、绘画等其他能力,设定的年龄段并非绝对如此。虽然这小孩说话很少,但心里很有主意(整天跟着peppa姐姐东跑西颠,偶尔被语言打压也不以为然,内心很强大)。 Daddy:小猪爸爸比妈妈的戏份还要多,经常做些傻事,很可爱。 Mummy:小猪妈妈也是家庭事业两不误的类型,语言节奏稍快,似乎比爸爸对孩子要求严格。 爸爸妈妈对孩子教育是绝对有一套的~
了解这套动画是从萱妈写了萱萱迷粉猪的日记后开始关注的。当时没有别的想法,只是想看看这套资源是否对孩子英语启蒙的胃口,此后着实花功夫研究了一段时间,并且喜欢上了它,深深感觉出:这部动画一定是花费了很多心思,研究了很多儿童心理学和育儿方法之后作出来的,绝对是一部好的作品。作为一部育儿的巨作,推荐给所有父母来看。
特点一:画风简约,剧情紧凑。 第一次打开muddy puddle(第一集)时,我对如此简单线条的画风,以及紧凑的剧情(感觉像一篇文章没有喘气和过渡句似的)有些不适应,刚看没几个情节,一集完了。后来才明白,这正是这部动画特意营造的结果: ——简单线条的画风(啸姥爷曾质疑那是否是猪,而啸爸过了好久才知道peppa是女生,完全看不出她穿了裙子,然而这些都是成人的关注点)有助于孩子集中精力关注剧情,而不是画面上花俏的东西。 ——剧情紧凑(我一度怀疑剪掉的镜头会超过保存下来的)、减少过渡环节,正好有助于小孩子建立剧情间的逻辑关系,减少无关干扰,同时也保证了一集虽然时间很短,但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对白和情节逻辑上必须的环节一点也不缺。 还是以muddy puddle举例,铺垫部分两个分镜切换很快,第一个分镜只有两句话,介绍“下雨了”和“不能出去玩”,第二个镜头立刻切到雨停太阳出,孩子们可以出去玩,同时下雨时muddy puddle产生的必要原因,所以从逻辑严密来看,第一个分镜也是很重要的。 在说Bicycle这集,peppa卸掉辅助轮后,从一开始摔跤到骑得平稳,仅用了几十秒。而我记得曾经看过《小兔汤姆》中类似的情节,汤姆大约用了一周的时间完成(和正常的孩子差不多)。
特点二:语言设计严谨,每集内容丰富,但不同集之间重复较多。 对白不拖沓,严格控制在小孩的词汇量之中,有些词汇用孩子能懂的话描述。譬如涉及muddy puddle的情节,在muddy puddle、flying a kite、 bubbles、还有我们纸板书中的the fire engine都可以看到,我看的也不多,很可能其他剧情中也包含。这种不重复的重复一方面加深孩子的印象,另一方面通过这种重复,孩子会感觉懂的东西比较多,有利于培养自信。 而具体某一集的内容,肯定会有核心一个情景主题,各种认知内容和生活用语会融入情景主题,昨天曾经和一个妈妈聊起peppa pig注重情景而不注重一个类型主题的问题,我视之为优点,而另一位妈妈则视之为缺点,她比较偏好蓝色小考拉那种每一集都有明确认知主题的动画,比如礼貌用语集合的一集、颜色集合的一集,教育性比较强一些,类似巧虎、米卡一类。后来我俩达成共识,因为她家孩子2岁刚过,而啸三岁,我希望可以通过故事,和不重复的重复达到更为自然接触一种语言的机会,单词和认知归类我个人则希望通过其他途径弥补。
特点三:育儿理念的融入,此时无形胜有形 动画没有明显雕琢的教育痕迹,所有的“教育”(其实更多的是应该是教育家长)蕴含于简单的语言之中。我只看过十几集,实在无法总结出更多育儿的东西,仅举几个例子吧。
面对泥坑,要不要让孩子跳?第一集就给家长提出了这个难题。OK,如果想跳,穿雨靴就好,同样的道理也适用于小弟弟,爸爸和妈妈。啸经常信誓旦旦地冲我重复,“If u jump in muddy puddles,u must wear ur boots…”自己雨天蹦水坑也坚持这个原则。于是当看到peppa pig纸板书《the fire truck》最后一页,大家在草地上跳水坑时,啸敏锐地指出daddy pig足球队的人都没有穿雨靴(书中的内容是daddy pig他们踢过足球去吃烧烤,结果不小心失火,火被扑灭后大家在水坑里跳享受乐趣),我只好解释为daddy pig他们穿的是足球鞋,football t-shirts和football shoes都会变脏,所以跳水坑也可以,不知啸能不能接受。 同样的非“乖宝宝”事件,两个孩子边喝水边向水里吹泡泡,恐怕这也是在中国大多数家庭中难以接受的事情。不过啸看过这集之后,姥姥特意拿出了吸管和水杯,让啸体会吹泡泡的感觉……小家伙并未因此而在正式喝水时搞怪,值得庆幸。
mr.dinasour is lost一集中的一个过渡情节足以彰显了动画制作者的用心。Daddy和Peppa玩国际象棋,peppa只剩一个棋子,daddy还剩5、6个,peppa耍赖用一个棋子吃掉daddy的所有,然后骄傲的宣称自己赢了。Daddy的处理方式是哈哈一笑,然后称赞道“well done,peppa…”
两个孩子之间的关系总是最难处理的。动画中,作为大姐姐的peppa大多时候是小弟弟george的榜样,然而有时也会发挥年龄优势小小地打击或“欺侮”下弟弟,妈妈此时会站出来询问peppa是否在teasing George。而碰到peppa同龄好友来找她玩,小弟弟也要参与(捣乱)时,妈妈会用让george帮自己干活的方式从peppa身边支开,给peppa和小伙伴尽情玩耍的空间,尽管george最后也融入了big girls的游戏……幼儿园上,peppa教george画一朵花,george却没有按照peppa“教”的方式进行,按照自己的主见完成了恐龙,当老师和同学夸奖george时,peppa由最初怕george拖自己后腿到真心为自己的小弟弟而自豪,心里的变化诠释得十分真实自然。
面对孩子弄坏了自己最心爱的东西,怎么处理?peppa刚学会骑车,回头向小伙伴炫耀,却撞坏了daddy最引以为豪的大南瓜。Peppa爬起后,首先向爸爸道歉。爸爸只是平静地说了三句话,“(1)never mind the pumpkin, (2)theimportant thing is that ur OK, (3) in future u really must look where u aregoing…”——不仅关心孩子、表明孩子的地位优于自己的心爱之物,并且提出将来避免继续摔跤的建设性意见,三句话,一点不脱衣带水,没有一个多余的词。接下来,peppa接着保证做到,而面对南瓜已经被撞碎的结局,伤心和抱怨不能解决问题,daddy的处理方式是让坏事变好事,那就是用碎南瓜做成南瓜派,而且正因为南瓜足够大,所以在场的每个人(包括peppa的小伙伴们)都有份,还包含了大家一起分享的小道理。 ——好吧,这几十秒剧情的处理是我目前看过的剧情中觉得最赞的。
……………………
不知大家看peppa pig是什么感受,先暂时就写那么多吧。。。 欢迎交流补充~~~
六一抢礼物啊抢礼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