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妈豆
- 2722
- 昵称
-
- 经验值
- 2080
- 在线时间
- 101小时
- 注册时间
- 2011-10-12
- 积分
- 2181
- 精华
- 14
- UID
- 6279363
   
- 宝宝生日
- 2010-07-16
- 帖子
- 233
|

本帖最后由 李大琢子 于 2012-9-28 16:00 编辑
爱孩子是父母的天性,是本能,但很多父母却不重视爱的表达方式,即不会施爱,因此孩子得到很多爱却体会不到多少爱,让很多父母一声叹息:身在福中不知福。
心理学上有一个投射效应,讲的是每个人都会下意识的从自己的主观体验出发,从而有意无意忽略其他人的感受,以自己的感觉推度别人的感觉,误以为别人的感觉与自己一样。受这种思维的影响,很多父母往往只关注自己的体验,而忽略孩子的感受。造成父母行为会与孩子的体验相冲突:“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殊不知真实的情况则是“我见青山多妩媚,青山见我多狰狞。”
我要爬楼梯:孩子正在呼哧呼哧地爬楼梯,父母出于安全考虑,赶忙喝止他。父母的体验是,爬楼梯危险,稍不小心就会磕得鼻青脸肿,我得阻止他、保护他,我这是对孩子好,是对孩子的爱;孩子的感受则是我要探索,我要释放自己的活力,我要证明自己的能力,却遭到父母的否定。于是父母的爱与孩子的体验之间发生冲突,让孩子产生挫败感,因此父母付出得再多,孩子也不会领情。“我本将心照明月,奈何明月照沟壑?”当父母发出这样的疑问的时候,不应责怪孩子的不懂事,也不要寄希望孩子将来会理解,要首先反省自己,要明白没有人喜欢被否定的感觉,我们大人如此,孩子更是如此。心理学研究表明:获得他人的承认,尤其亲密关系人的承认,是孩子建立自信,提高自我价值认同感的重要途径。而孩子得到的认可,并不是他能做出多大的成就,完成多大事情,最主要的仅仅是认可他的感觉、他的感受,仅此而已。连认可孩子的感觉这么基础的事都做不到,或者不想做,为孩子付出大把的金钱,买学位房、送早教机构、买高档营养品、参加兴趣班,又有什么意义?
柠檬味的茶水:有一次我们到朋友家做客,他们家有一位四五岁的小萝莉,朋友泡好茶放在茶几上,小萝莉自己围着桌子玩,我们叮嘱她小心茶水烫着,然后就到阳台欣赏朋友的盆栽。过了一会儿,小萝莉端着茶水颤颤悠悠的寄到我面前。我赶紧道谢,夸奖她是一个懂事的孩子。还没喝就闻到一股柠檬的清香,饮后却又苦又涩。我笑着问朋友,“你什么时候喜欢柠檬茶了?”朋友困惑地说:“这是我们老家自己炒的正宗绿茶啊。”我尴尬的笑了笑,朋友觉得不对劲,也尝了一口,大怒:“××,你往茶水里倒什么了?是不是倒进洗洁精了?”看着孩子怯怯的样子,我们都明白了,我赶紧拉过孩子问:“××,你是不是觉得柠檬味很好闻,想和叔叔一起分享?”小家伙点头应是。“谢谢××,你真是一个热情好客的好孩子。可惜洗洁精真是不听话,辜负了××的一片心意,要是它既好闻又好喝该多好呀。”从那以后,我成了小萝莉最受欢迎的客人。因为我感到了她的感受,即这么好闻的东西一定也很好喝,我要把它跟客人们分享。自始至终,没有一句批评,既维护孩子热情善良、乐于分享的品性,又让她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如果一开始就不问青红皂白,上来就批评,肯定也能纠正孩子的错误,但一起丧送的还有孩子的热情好客,孩子的乐于分享以及孩子的想象力。
餐巾纸:有一次我跟客户一起到渔家大院吃海鲜,点菜之后老板在后厨忙活,老板娘在收拾其他客人用完的碗筷,他们家小胖子在一张小桌子上写作业。客户想多要点餐巾纸,就喊了一句“老板,再来点餐巾纸。”小家伙看到爸爸妈妈都在忙,就放下笔,跑到柜台帮我们拿餐巾纸。没想到遭到他妈妈的大声喝斥:“××,写你的作业去,这些事用不着你做。”孩子一脸不悦回去继续写作业。小胖子想帮爸爸妈妈做一些力所能及活,减轻爸爸妈妈的负担,尽自己的一份孝心;而妈妈的想法则是孩子只要认真读书,这就足够了。于是,孩子的孝心被忽视、被否定,孝心的成长受到挫折。很多父母一把屎一把尿辛辛苦苦把孩子拉扯大,但人到老年却晚景凄凉,在某种程度上,造成始作俑者恰恰是他自己,只是他不知道、不理解而已。
在幼儿园挨打了:一个小孩在幼儿园里,不仅玩具被小伙伴抢走了,还挨了打。他妈妈知道后非常的生气,嚷嚷道:“你怎么不告诉老师或者打回来?!”孩子受了欺负,受了委屈,他需要的是从妈妈这里得到安全感,而不是解决问题的方法。显然这位妈妈不解风情,没有感受到孩子最需要的是什么,反而给出了进一步破坏其安全感的方法。试想,孩子受欺负,说明他本身就出于下风,不论是打回来还是告诉老师,都有可能遭到报复,遭到进一步的伤害,这么简单的问题,怎么那么多家长想不明白?遇到这种情况,只需要给孩子一个拥抱,引导孩子倾诉出内心的委屈,并适时加以鼓励,这样就能帮助他从恐惧中走出来,并帮助他更好的适应幼儿园生活。在外受小伙伴欺负,在家得不到家长的理解,这样的孩子真可怜。
古人云“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我想说的则是“己之所欲,亦勿施于人。”否则就会如同拎着猪头登三宝,付出不少却讨不到好。只有学会感受孩子的感受,学会认同孩子的感受,才能读懂孩子,才能更好的帮助孩子成长。
|
-
总评分: 妈豆 + 50
查看全部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