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爹妈的都知道,孩子超过10分钟没烦你,肯定在做惊人的事呢。 老家在农村,夏天的乡下不仅空气好,而且温度也较适宜,不像在城里那般热的让人心烦意躁。于是把琢子送回老家,一面解爷爷奶奶思念之苦,一面也让孩子消消暑,接接地气。老家有平房,为了上下方便,就在一侧放置了一把大梯子。昨天傍晚,一家人各司其职,在一起准备饭菜。大人光顾着忙了,一时忽略了琢子。我忽然惊觉一向能闹腾的琢子怎么忽然这么安静呢?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小家伙晃晃悠悠的已经快爬到梯子的顶端了!万一从梯子上掉下来摔伤了,家里肯定会炸了锅。我努力控制自己惊恐不安情绪,尽量悄无声息的赶过去,一把将小家伙抓住,抱了下来。小家伙不依,非要再爬。琢子他妈又惊又怕,火气噌噌的上来了,大声嚷嚷:“你爬吧,掉下来磕着妈妈可不管!”一听这话,琢子的倔脾气也爆发了,更是挣扎着非要往上爬。 我赶紧转移孩子的注意力:“琢子最喜欢的金鱼呢?带爸爸一起看看琢子养的金鱼好不好呀?”孩子应诺,于是事情暂时告一段落。 饭毕,哄孩子睡下之后,一家人在饭桌前闲聊。为了照顾琢子妈妈的面子,同时也给全家提个醒,我就有意无意的说:“吓唬、威胁孩子根本不顶事,反而更能激起孩子的好胜之心,还不如对孩子讲‘梯子高,很危险,万一琢子从上面摔下来,不仅琢子会很疼,爸爸妈妈同样也会很心疼’。这样以来,孩子就会慢慢学会反省学会思考,就知道权衡利弊,就会考虑自己的行为带给家人的影响。也就说,孩子会逐步成长起来,变得理性,知道对自己负责,对家庭负责。而且这样劝阻孩子,不仅不会引起孩子的对抗、避免逆反心理的出现,还能让孩子感受到来自父母的浓浓爱意,融洽亲子关系,使家庭教育更能深入孩子的内心。” “孩子只是孩子,同时孩子也不仅仅是孩子。”孩子成长的过程中,也是其自我意识觉醒的过程,需要得到他人尤其是亲人的认同以获得自信和自尊。孩子的这种需求,是合理的,更是必需的,但是孩子也缺乏必要的社会经验,因此需要家长恰当的引导,以免误入歧途甚至置身危险之中。然而现在很多家长,一旦发现孩子正在做“出格”的事,往往就会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绪,怒火中烧,如此以来,不仅解决不了问题,往往还会火上浇油,使问题复杂化。有位心理学者曾经说过“当人在情绪极端化(如愤怒、喜悦、悲伤以及恐惧等)时,人的理智会被挤压的没有一点空间,会说出事后令自己后悔的话做出令自己后悔的事。”因此,在对待孩子问题时,切不可意气用事,切不可只顾着发泄自己的情绪,要时时刻刻紧绷一根弦:孩子的健康成长比自己恣意发泄情绪更重要。 “不让吃的葡萄总是最甜的,不给买的小汽车总是最好玩的。”面对孩子的“无理取闹”,很多人都是束手无策,只好以暴易暴,以无理对待无理。美国有个教育理念“人生下来是什么都不懂的,懂了值得鼓励,不懂才是正常的。”我觉得,这个理念对时下的中国很有用处。在我国,家长不想解决孩子的问题,只想解决有问题的孩子。于是,打骂屡禁不止,威胁恐吓司空见惯。有位教育家曾经说过“家长是复印机,孩子只是在复印家长的错误。孩子以犯错的形式来提醒家长注意自己的教育方式。”我也一直认为,没有不好的孩子,只有不好的教育,孩子出现问题了,孩子心理“生病”了,罪魁祸首都是最爱他的父母。因此,孩子出现问题,孩子“生病”了,真正需要“治疗”真正需要“吃药”的是家长,而不是孩子。因此,做家长的不要一而再再而三的追问“孩子××了,应该怎么纠正?”这是本末倒置的思维,是扬汤止沸的处理方式,根本无济于事。 陶宏开教授曾经说过“每一个孩子都有一颗上进的心。”一句爱意浓浓的简单话语,更能激起孩子内心深处积极上进的力量,比歇斯底里的吼叫更能有效阻止孩子做出危险的举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