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一主题|下一主题 go 回复: 41 | 浏览: 3676 |倒序浏览 | 字体: tT

Rank: 5Rank: 5Rank: 5Rank: 5Rank: 5

宝宝生日
 
帖子
41 
1
发表于 2012-5-26 17:26 |只看该作者 | 最新帖子 | 查看作者所有帖子 | 发短消息 | 加为好友 | 字体大小: tT
本帖最后由 皮小童 于 2012-5-26 17:27 编辑

一直潜水,没怎么发过言,最近看了本亲子心理的书,觉得有用,发上来大家看看。原来对于一个孩子的教育有这么多超乎我想象的讲究!

1  要让孩子听话,就不要用“绝对”这个词


越是明令禁止的行为,越是会遭到强烈的反抗,这是一般人都具有的正常心理反应。
美国的心理学者利昂•费斯廷格(Leon Festinger)与卡尔史密斯(Merrill Carlsmith)进行了一项实验,试图证明人们受到威胁的程度与所作出的反应之间的关系。
他们拿了一箱玩具给那些作为实验对象的孩子们,并且告诉孩子们,除了其中一个玩具以外,其他的都可以随便拿走,然后观察在轻微警告和严重警告两种情况下孩子们的反应。

1.jpg

(图1
实验结果是,无论是轻微警告还是严重警告,孩子们都没有去碰那个不让玩的玩具。但是,之所以没有去碰的原因却有不同。

2.jpg

(图2
过了几周之后,继续观察这些孩子,得到的结果是,两组孩子中都有人碰触了那个绝对不能碰的玩具,不过受到严重警告的那组孩子碰触玩具的人数要高于受到轻微警告的那组。

3.jpg

(图3
这说明,并不是越严厉的禁止,越能有效约束孩子的行为。
心理学家米勒(Miller)又进行了另一项实验,实验中用警告式的语言和肯定性的语言来控制孩子的行为,看看哪种语言更有效。实验对象是那些总会把周围变得乱七八糟的孩子。
将实验的孩子分为两组,一组用警告的口气,而另一组则用比较肯定和期待的语气。

4.jpg

(图4
实验的结果是,警告口气和肯定口气都让孩子马上出现了变化,整理了自己周围的东西。但是,当时受到警告的孩子,不到10天周围就又开始乱七八糟了。与之相反的是,受到肯定和期待的孩子过了很长时间,也没有出现之前的情况,一直维持得很好。

5.jpg

(图5
要想让孩子从行为态度上发生改变,养成一种长期性的习惯,比起警告式的强硬口气,语气温和且具有肯定性的语言对孩子来说更为有效。
想让孩子长期养成一种良好的习惯,先从运用肯定和期待的语言开始吧!

我家的小凡凡

大 本

Rank: 18Rank: 18Rank: 18Rank: 18Rank: 18Rank: 18Rank: 18Rank: 18Rank: 18

宝宝生日
2010-02-15 
帖子
2689 
学习

Rank: 16Rank: 16Rank: 16Rank: 16Rank: 16Rank: 16Rank: 16

宝宝生日
2011-03-06 
帖子
830 
学习了~~~

Rank: 7Rank: 7Rank: 7Rank: 7Rank: 7Rank: 7Rank: 7

宝宝生日
null 
帖子
18962 

月度达人

学习了~!

Rank: 5Rank: 5Rank: 5Rank: 5Rank: 5

宝宝生日
 
帖子
41 
多谢各位亲的支持!我继续更新!

Rank: 5Rank: 5Rank: 5Rank: 5Rank: 5

宝宝生日
 
帖子
41 
2
现在开始改变,让孩子学会正确的归因方式

所有的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都会面对种种挑战,也会经历各种失败。但是,每个孩子在面对失败时的态度都不尽相同。

1.jpg

(图1
为什么孩子的反应会有所不同呢?
这是因为,孩子会把自己的行为所带来的结果,全部归因为自己的行为和表现。
斯坦福大学的心理学教授卡罗尔•德韦克(Carol Dweck)以儿童为研究对象,进行了“归因训练”(attribution retraining)的实验。
实验将孩子分为两组,然后给他们几道比较难解的数学题。
一组(A组),在每解答出一道题后,都可以拿到一张能够换取商品的交换券,而如果遇到解不开的难题,则可以直接跳过解下一道。

2.jpg

(图2
而对于另一组(B组),则采取即使失败,也鼓励他查找失败的原因,继续“努力”的态度。

3.jpg

(图3
这样的解题过程反复进行了25次,德韦克对孩子的态度进行了观察。结果显示,在遭遇失败时靠“努力”来查找原因的B组,已经可以解出第一次解答不出的数学题。

4.jpg

(图4
解答出来便可以拿到交换券的A组,遇到解不开的题不去思考解决方法。在学习中,态度则变为不思进取,遇到难题不会考虑继续尝试,而是马上放弃。
像这样将孩子的行为结果都归因为努力的结果,那么解决曾经导致自己失败的问题时,会比面对新的问题更有挑战性。
个人的成功归功于高超的能力,失败了归因为努力不够的儿童,被称为有“掌握取向”(mastery orientation 的儿童。
有掌握取向的儿童在遇到新问题的时候,会思考解决的方法或者拟订战略,也就是有“学习目标”(learning goal)。
相反的,如果问题成功解决了或是顺利完成了,会归因为运气好,或是庆幸遇到的问题都比较简单。把失败的结果,归因为自身能力问题的儿童,被称为有“习得性无助取向”(learned-helplessness orientation)的儿童。

5.jpg

(图5

6.jpg

(图6
这种已然成为习惯的有习得性无助取向的儿童,在面对新问题时,会先预想自己的能力,或者感到紧张而选择回避,也就是所谓有“操作性目标”(performance goal)的儿童。
那么,这种儿童的归因方式与动机是怎么形成的呢?
于是,德韦克又进行了另一个实验。结果发现,这些儿童的归因方式和动机与他们的父母、老师的行为有着紧密的联系。
德韦克选择了几位小学五年级、彼此间没有任何关系的孩子。
对其中的一组孩子,在他们成功的时候,给予类似“你真聪明”的夸奖,失败的时候告诉他们是因为他们“能力有限”。而对另外一组孩子,成功的时候,夸奖他们是“能找到有效的方式方法解决问题的努力型孩子”,失败的时候则告诉他们是因为他们“努力得还不够”。

7.jpg

(图7
被强调“能力不够”的孩子,归因方式会习惯性地表现为无助感型,遇到新的问题会感到紧张,也容易轻言放弃。与此相反的是,被强调“努力不够”的孩子,归因方式则表现为熟练指向型,会自发地暗示自己说:“只要再努力一些就能解决了。”

8.jpg

(图8
像这样,分别在孩子心中形成两种归因方式,才花了不到一个小时的时间。那么想想看,数个月甚至数年的成长期间,一个孩子从他的父母、老师那里得到的评价,会对他的全面发展和归因方式有着多么深刻的影响。

9.jpg

(图9
请切记,孩子的思考方式与大人的说话方式和所说内容有着很大关系!

Rank: 10

宝宝生日
2012-03-01 
帖子
149 
图文并茂,很好的心理学教育,学习了

Rank: 16Rank: 16Rank: 16Rank: 16Rank: 16Rank: 16Rank: 16

宝宝生日
2011-11-03 
帖子
1317 
学习了,很有用啊
跳跳

大 本

Rank: 18Rank: 18Rank: 18Rank: 18Rank: 18Rank: 18Rank: 18Rank: 18Rank: 18

宝宝生日
2011-06-10 
帖子
1918 
学习

Rank: 7Rank: 7Rank: 7Rank: 7Rank: 7Rank: 7Rank: 7

宝宝生日
2012-03-01 
帖子
81 
学习了,期待更新~
‹ 上一主题|下一主题
这些小测试让你更懂自己的孩子
快速回复

广东省通信管理局互联网清理整顿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粤B2-20220217粤ICP备09174648号粤网安备案号:4406043013582公安机关备案号:44010602000110Copyright 2004-2017 盛成科技 All Right Reserved版权所有    版权保护投诉指引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 电子营业执照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粤网文[2016]7051-1702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涉未成年人有害信息举报电话:020-85505893/18122325185 举报邮箱:kf@mama.cn 涉未成年人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中国互联网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kf@mama.cn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