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一主题|下一主题 go 回复: 11 | 浏览: 1216 |正序浏览 | 字体: tT

Rank: 7Rank: 7Rank: 7Rank: 7Rank: 7Rank: 7Rank: 7

宝宝生日
2008-06-12 
帖子
8427 
1
发表于 2013-3-4 16:19 |只看该作者 | 最新帖子 | 查看作者所有帖子 | 发短消息 | 加为好友 | 字体大小: tT
让孩子有路可走

陈禾亲子早教·不教而教系列2


    家长向我提问的子女教养问题中,大多数的问题行为,其实都是可以不必发生的。所以会发生,甚至成为要挟父母的手段,造成原因就是没有掌握好“让孩子有路可走”这个教养的诀窍。

孩子的“路在何方?”
“路”,在这里指的是下列三个发展方向:


情绪的稳定:婴幼儿的情绪变化只是瞬间的事,在情绪激动或负面情绪产生之前,能够透过心理疏导,让孩子的情绪平复,回归正常;


需求的满足:回应孩子的需求时即使不能完全满足孩子的需要,也能部分满足,或转移目标让他产生新的追求,或给予心理暗示让他看到希望;


行为的评价:孩子的任何行为都有他的原始动机,不是简单的对与错,从动机上来引导孩子自我评价、选择可做的事,而不是以自己的价值观或偏见判定错误,或针对错误训斥,强迫他遵照大人的意愿。
这三条路都是从幼儿行为心理学的验证上梳理出来的,从心理发展着眼,并非虚拟,而是让幼儿可体验能感受的行为发展问题。婴幼儿本性率真,只要情绪稳定、需求得到关注、行为获得认可,就会从情感上接受父母的引导,愿意合作、给予回馈,于是路走通了,问题就不会发生。


          然而,我们现在的父母秉承太多不合时宜的传统家庭教育思想,加上对个别家庭教育专家的出谋划策产生的误解,于是我们看到了这样那样令家长发火或束手无策的教养问题。在独生子女政策下,每个父母都是新爸新妈,急躁和粗率在所难免。因此,如何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如何尽量避免自己成为问题的制造者?这不是面子问题,是每个当上爸爸、妈妈的人都必须勇于面对的现实。


          从孩子成长的角度看,产生问题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父母在孩子发生成长偏差的时候依然懵懂,不能及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因此亲子教育对父母的成长有两个要求:
   
  第一、如何提高自己教育孩子的能力,让孩子在成长的道路上少走些弯路;
  第二、如何在和孩子共同成长的道路上随时都能够发现问题,并有引导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些能力具体体现在“三心两意”的修炼上。那么怎样在陪伴孩子成长的道路上把这些能力用上?用好呢?


Rank: 20Rank: 20

宝宝生日
2011-12-21 
帖子
5720 
这个我得好好看看

Rank: 7Rank: 7Rank: 7Rank: 7Rank: 7Rank: 7Rank: 7

宝宝生日
null 
帖子
15245 

公益勋章

好长啊,收着慢慢看

Rank: 7Rank: 7Rank: 7Rank: 7Rank: 7Rank: 7Rank: 7

宝宝生日
2008-06-12 
帖子
8427 
学习学习
^_^多看多学不会有错的。

Rank: 7Rank: 7Rank: 7Rank: 7Rank: 7Rank: 7Rank: 7

宝宝生日
2008-06-12 
帖子
8427 
收藏下来慢慢来
肯定是有用的^_^

Rank: 23Rank: 23Rank: 23Rank: 23Rank: 23

宝宝生日
2014-03-03 
帖子
26410 
学习学习

点评

温莎姐姐  ^_^多看多学不会有错的。  发表于 2013-3-5 13:21

Rank: 7Rank: 7Rank: 7Rank: 7Rank: 7Rank: 7Rank: 7

宝宝生日
null 
帖子
18962 

月度达人

收藏下来慢慢来

点评

温莎姐姐  肯定是有用的^_^  发表于 2013-3-5 13:21

Rank: 7Rank: 7Rank: 7Rank: 7Rank: 7Rank: 7Rank: 7

宝宝生日
2008-06-12 
帖子
8427 
怎样看待专家的教养方法建议


  昨天有位妈妈这样问我:“我是照着专家的建议去做的,可是孩子还是没改变,这是为什么?”她指的是用“冷处理”的方法来处理宝宝在需求不能获得满足时哭闹撒泼的教养难题。

    另外,经常也有妈妈在向我提问时说:“宝宝一直用各种方式来试探我的底线,我就和他斗智斗勇,累s了!”“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我一定要……”我知道,这些话都是一些专家经常说的。妈妈们照单全收,然而在应用上不但没解决问题,还产生了这样那样的后遗症。


    专家在研究过程中,针对某个情景、某种状况,提出了教养策略或阐释某个教育理念,是有针对性的,不了解来龙去脉,抓来就用,是很危险的。例如“冷处理”,其实和“关紧闭”及“打骂”没什么区别,都是让孩子没路可走;而斗智斗勇则让孩子是非不分,养成逃避问题的习惯。让自己放弃爸爸、妈妈的职能,贴上“教师”的标签同样危险,领会错了专家的意图,结果让孩子缺失“早期经验”,心智成长滞后,为将来孩子可能产生学习障碍埋下dingshizhadan。所以,学习专家的著作和面对面听取专家作针对性的指导必须采取不同的态度。学习著作上的教养策略,必须先端正自己的教育理念,并掌握好孩子的特点,然后再参考著作中的建议,制定适合孩子的教养策略。这也是我强调“细心”和“用心”的理由。(/文:陈禾)


Rank: 7Rank: 7Rank: 7Rank: 7Rank: 7Rank: 7Rank: 7

宝宝生日
2008-06-12 
帖子
8427 
本帖最后由 温莎姐姐 于 2013-3-4 16:27 编辑

发展正面情绪的“路”

对婴幼儿来说,“正面情绪”就是开心、快乐。经常处在正面情绪的小宝宝不会轻易哭闹,笑口常开,喜欢听妈妈说话,并做出回应。


婴儿的快乐很简单,就是:
饿的时候立刻就有妈妈来给他喂奶;
睡得安详,睡眠足够;
没病没痛;
环境清静、安全、光线柔和、不受干扰;
醒来就能看到妈妈慈爱的笑脸,听着妈妈柔和的话语,体验着妈妈亲昵的抚摸和抱抱。
相比之下,幼儿的快乐就不简单,从会坐起、会爬行开始,幼儿的要求与日递增:
想吃、想喝,就能够获得满足;
想玩,就能够玩,有得玩,让他玩;
想干什么,怎么干,大人都听他的,有成就感;
有爸爸妈妈时时刻刻都在保护他,获得关爱;
有难题,爸爸妈妈都会及时地帮他解决。

        然而,每个孩子都有不同的特点。即使你完全满足宝宝的需求,每天仍然会有这样那样的事情在发生,影响着宝宝的情绪。特别是1岁以后处在敏感期的宝宝,即使你帮他解决了难题,他也未必“领情”,也未必就会有好心情;何况“完全满足”违反了和孩子共同成长的理念,许多时候,宝宝的要求是父母不能给予的,可能是经济条件办不到、环境不允许,或者是危害健康、有安全忧患。那么,不能满足,势必导致宝宝的情绪恶劣,那时怎么办?


        担心不如用心。父母要耐下心来,根据宝宝不同成长阶段的特点,通过良好的互动,运用智慧去缓解孩子的情绪。可行而有效的做法就是:

    1. 接受孩子的情绪,允许他先做短暂的发 泄。这时候最需要的是陪伴,当你展现出和蔼而关怀的表情,给予简单的一两句鼓励,随着一个亲切的拥抱,孩子感受到你的关爱,在获得情感支柱下,很快就会恢复平静。
    2. 在孩子情绪不安时,最忌讳的是厉声批评、恐吓、打骂,同样糟糕的是唠叨、表示嫌弃孩子的话语。即使是孩子闯了祸、做了错事,你也不该在孩子情绪一缓解就对他大讲道理进行教育,那是无效的。
    教育孩子是一项长期性的系统工程,只有在孩子情绪正常的时候,用合理可行的方式方法引导他去思考、去体验,他才能懂得、才会改变,不能急在一时。



Rank: 7Rank: 7Rank: 7Rank: 7Rank: 7Rank: 7Rank: 7

宝宝生日
2008-06-12 
帖子
8427 
本帖最后由 温莎姐姐 于 2013-3-4 16:25 编辑

改变行为的“路”

家长总是在不经意之间就以自己的价值观来判定孩子行为的对或错,但在婴幼儿,对与错的概念非常模糊。如果家长以自己的观念来要求孩子,在判定孩子犯错,然后要他改正、道歉,无论你说了多少大道理,其结果只有三种:

   ① 产生抵触情绪,以哭闹来抗拒,亲子关系于是越来越差,你给他指定的路他不走,而你又堵塞了他想走或可走的路。无路可走,当然不会有改变的可能;
    ② 你的强烈反应及否定、拒绝倾听,让孩子觉得委屈而消极逃避,或内疚而沉痛自责,于是失去自信,负面情绪越积越深,即使想改变,也没有了行动力;
    ③ 孩子为了保有你的爱,于是观颜察色,你要他认错他就认错,要他道歉他就道歉,要他保证改过他就保证,实际上他并不知道何以错了,内心没有感受,只求度过难关,当然不会改变。


        面对缺乏自主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的婴幼儿,当你发觉他的行为有了偏差,令你无法接受,想要他改变,就必须有个过程。这个过程就是:引导他去做“对的事”。做,就是让他有路可走;做了,经过体验,路走通了,他就会有感受。这个感受很快乐,有成就感,这时就知道了“对”和“错”有何区别。
   

        从婴幼儿行为发展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孩子本来没有“对”与“错”的概念,他每天做什么事,不做什么事,目的只有一个:寻找快乐,满足快乐的需要。那么在做的过程中,受到肯定,被接纳,能够做好做完,那就是“对”;相反,做了不快乐,就是“错”。这个快乐不快乐是他的自我中心思想在触动,原来是不会去考虑到外在因素的。父母想影响或改变他的想法做法,都是外在因素。因此如何让他接受外在因素?就必须给他一个新的感受快乐的过程,这就是给他走另一条可走的路。在他有路可走,走得顺畅,他有了感受,才能够把这个“对”内化为自己的价值取向。


         这也就是说,批评教训先收起来,让孩子先去尝试另一条可走的路。例如:当妈妈发现宝宝拿了她的香水瓶在喷射镜子,你该怎么做?
    第一种做法:像触电一样气得头发都竖立起来,全身颤抖,在尖叫声中伸手就是两巴掌,接着一阵教训。
    第二种做法:摇摇头,苦笑:“哎哟——我的天呀!宝宝,你把妈妈的香水当作清洁剂在擦玻璃呀?”然后搂着宝宝,让他不致继续喷,告诉他:“这是香水,是妈妈的宝贝喔,你想帮妈妈擦亮玻璃,好呀,妈妈去拿来清洁剂和清洁巾,让你好好擦。”
    想一想,你会采用第一种做法还是第二种做法?你认为哪一种做法能够让宝宝知道那些事可做哪些事不可做?
    如果你采用了合理可行的做法,让宝宝在体验中认识了对与错,但宝宝还是继续做错的事,这才需要用上“处罚”。至于怎样执行处罚?这不是本文的范围,以后再说


‹ 上一主题|下一主题
{温莎推荐}陈禾老师的《让孩子有路可走》
快速回复

广东省通信管理局互联网清理整顿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粤B2-20220217粤ICP备09174648号粤网安备案号:4406043013582公安机关备案号:44010602000110Copyright 2004-2017 盛成科技 All Right Reserved版权所有    版权保护投诉指引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 电子营业执照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粤网文[2016]7051-1702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涉未成年人有害信息举报电话:020-85505893/18122325185 举报邮箱:kf@mama.cn 涉未成年人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中国互联网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kf@mama.cn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