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妈豆
- 2221
- 昵称
-
- 经验值
- 2151
- 在线时间
- 7小时
- 注册时间
- 2015-8-21
- 积分
- 2151
- 精华
- 1
- UID
- 33801892
   
- 宝宝生日
- 2015-01-01
- 帖子
- 70
|
最近在和很多客户聊天,很多人把某媒体一篇关于"揭秘内地居民赴港买保险"的文章转给我看,今天和大家一起聊聊两边的区别。
, P7 ]) ?" K# b' G5 g6 z0 D8 Z) s' {4 ~; l# L/ r; L% f
其实,该媒体对于香港保险的表述基本是客观的。她困惑地说,既然香港保险这么好,为什么国内保险公司的人要说香港保险不靠谱呢?
: u6 R: X( ]; d, Y! A- ]' ?2 o2 I) L' S5 v' M0 L/ i1 y& B; J7 O
首先,世界上所有的保险公司都是靠谱的,政府是不允许倒闭的,保险公司如果经营不善,政府会协调大型保险公司收购破产或倒闭的保险公司,而不会让保险公司任由倒闭。境外许多大型的保险公司已经存续上百年了,能存续这么久,除了有完善的风控体制之外,政府也成为兜底的一部分,我们不能说因为内地居民买得多了就破产,同样国内的保险公司亦然。/ _4 F9 c$ n- y* M4 P: t
9 n( V3 ~6 A% i* e% N一切回归到需求层面。并不是说香港保险或新加坡保险都好,如同进口药未必好一样。如果经过专业的保障需求分析,现在一般的中产阶级家庭,二三十万的保额是远远不够的,需要考虑性价比更高的选择。药本身没有好和坏,只有对不对症。
$ t# s% _" G% s2 l9 P) X3 A( E- ^- W# D) ?* M" u0 s
境外保险为什么会便宜这么多?还有一个根本的原因,香港是全世界安全指数最高的城市之一,发案率之低排名世界前列。香港医疗制度健全,也为其加分不少。因此,世界再保公司对香港的评级非常高,基础保障费率非常便宜。而中国的安全指数和医疗制度,大家都很清楚,费率当然会高。5 x" Y% B. v, S9 [5 X* |
! ^* e! D$ G, g% {至于为什么国内保险公司说香港保险或其他境外保险不靠谱,就像A药厂的医药代表说B药厂的药不好,国产药的医药代表说进口药不好,进口药的医药代表说国产药不好一样。这些都是很正常的,屁股决定脑袋。所以,才需要医生来判断需要用哪种药,对吗?: v( x; H) A, n E- o* ?
( x2 \' Q3 \- _- \1 _& \$ D最近还有不少朋友问另一个问题,这儿一并作答了。不断有朋友在问,大家所谈的保险产品的性价比,为何如此之高;也不断地看到有朋友在朋友圈里转发文章,为何香港保险性价比上优于国内保单。
- | k# ~2 A1 A& w* [; a
, J9 \6 \5 K3 s( n" D: b- I% W% L. z对于这个老生常谈的问题,将从精算角度进行分析,让大家有更清晰的认识。同时给出在香港和在国内买保险两套不同方案。
9 @* ` _0 s! ~) s& x/ \
( s0 H+ @1 q, X7 W% O* ~1 f5 e1. 监管环境不同
) [' J7 t9 ^: L
, o" M# D, N% u: p' U1 G) R$ k3 t国内的保监会喜欢“大包大揽”,而香港的保险监管机构是“抓大放小”,只管两件事情:一是诚信、合法经营;二是偿付能力。
+ S7 d. b( T' |! [: H% j
4 Y$ ?2 `5 O- P! f" G* w- _国内的保监会管什么呢?保险公司计算费率的依据,也被列入监管范围;甚至连险种的分类都要按照保监的条条框框来设置。
% {% D e# B9 k( {- ~
& [" d- ?! V$ P3 N6 y% E前段时间,很多客户朋友说,国内找不到单卖的重疾险。事实上,并非找不到,在许多06、07年之后成立的健康险公司大都有此类产品。关于重疾险单不单卖,这儿还有一个让业界很无奈的典故。9 G. N6 C- Q7 k/ r
) \4 g3 i2 ]3 ]% l; J在国外,大多数单卖的重疾险,自然而然包括死亡责任(即寿险保障),这是一种人性化的关怀:重疾险一般较贵,会消耗投保人较多的财务资源,如果受保人因非重疾原因死亡,而得不到理赔,显然是不人性化的。所以,在中国引入重疾险时,也是这样考虑的。
" w! I6 u: O5 E3 l5 S* O6 D/ ~; ]1 k3 A( u- i/ {* V ~
但是,中国保监看到这样的产品申报,批复是:含有寿险责任,就应该分到寿险;含有重疾责任,就要分到健康险。你一个产品,即有寿险责任,又有健康险的责任,究竟怎么分类呢?
3 N* V& K$ S: i- c }. p b* M1 v4 q9 `
无奈,业界不得不把一个产品分为两个产品:主约为寿险或一个两全保险(死了也赔,没死到一定期限把保额返还);而附约是一个重疾险。主约和附约不可拆分,不可单售。例如*邦的“守御神”、“守护神”,当年I~G的“家庭支柱”等。其实这些都是“有中国特色”的单卖重疾险。(奇怪的是,x寿的康X系列产品却不需要受此限制,这可能是中外合资寿险公司的非国民待遇?)
& `# p2 d4 g. Y& h! `. G0 {) p! v0 U% ?' ^2 I
- L8 K9 W/ a, ^而且所有海外地区限制孩子保额的,据了解,只有多年之前的台湾(现在没关注过了)。只能“恶意揣测”,台湾的保险法也是中文的,所以“借鉴”起来比较方便。
5 @1 @5 X; D: \正是在这种教条的监管模式下,保险公司的盈利能力、创新能力都大打折扣,产品的同质化都极为严重(所以,有的客户让推荐几个国内的保险产品,其实也不知道怎么回答,都大同小异,只要把握大方向就差不多了)。大家看到的都是同质化产品的不同包装而已。
7 Y) P1 s* s. C- F5 V- R" T9 P' F" M' {
在香港,由于监管机构的抓大放小,保险公司往往更有活力,盈利能力远远强于国内保险公司,因此产品设计更为个性化。7 s% Q( L: M+ w) g/ ~, @" @
- W1 i) a: r. ?4 n2. 社会发展程度不同
7 V6 T1 f* c; p5 K% P- O0 h/ C
虽然香港的黑社会片很出名,但是香港却是全世界安全指数最高的城市之一,发案率之低排名世界前列。香港医疗制度健全,也为其加分不少。因此,世界再保险巨头对香港的评级非常高,基础保障费率非常便宜。
$ X7 `9 C" N9 K5 k, o% R
; o3 O0 E' u2 x. o大家可能有所不知,保险公司的费率,往往是以再保险公司的费率为底价的,甚至连承保条件都要受再保险巨头的影响。例如曾经服务过的IN*集团,收购国内的太X洋安X保险公司之后,立即将“续保终身”的医疗险在大陆停售,原因是再保公司对中国的安全指数极不放心。1 R z, |& V9 Y5 A& W
$ I# e7 J ~3 {) N6 p
事实上,大陆的保险公司到目前为止,没有一家有保证终身续保的保险产品。什么是“保证终身续保”?即保险公司如果承保你一年的终身保障,今后无论你的身体如何变化,只要你肯终身交保费,保险公司就承诺终身提供医疗保障。& z! K# p9 x3 k. x N- w7 s
( b+ n3 s+ E3 m
可以说,在发达国家买保险,医疗险没有不保证终身续保的。因为医疗水平不同,大陆的医疗险保额普遍非常低,住院险一般为2-3万元的报销额度,不够买的一个零头(目前国内的住院险的额度也有一定的提高)。0 f, `6 }7 p; I. N
2 q( z. x2 X$ I y, p1 h- p7 w3.客户心态不同4 ]. `6 U7 p, b6 i' G
* l& a/ L) B& r: K( Y( g1 v' R4 k. P3 T
国内保险发展近30年,普通消费者从对保险一无所知,开始慢慢有保险观念。国内的消费者对保险产品的“返还”更情有独钟。这导致保险公司美其名曰“迎合市场需求”,设计了大量高保费、返还快、还带分红的寿险产品。% I9 v4 f6 ^8 G ]: D" _) t
% U! W$ c. }, _* s
举个例子,国内消费者最喜欢的一类保险产品,就是短期缴费,三年五年缴费,每两年开始返还,返还终身,外带分红,保费狂贵,保障为零的保险产品。例如,国X热销的“美X一生”,平X的“赢聚一生”,信X的“六X临门”等等,在此不一一列举。* d4 B: k0 N/ k3 t7 t) B
% f7 N6 w' {$ }: R5 ^& ?香港保险公司,除了退休金保险之外,极少这样的产品设计(除了银行渠道)。
+ ^0 o; F. N |
& S+ r5 b7 y/ S' Q: N: F更可悲的是,大陆的此类产品收益,按照科学的计算,都赶不上一年定存,但在保险公司巧妙的包装下,客户却趋之若鹜。( u. ]' ]" A6 e5 F1 q3 K6 @; ?) @
. Q: l7 b- y- W! p' ^- Y为什么在香港银行仍然会有客户购买此类产品?香港银行近乎零利率,保险公司给出的收益当然比银行存款高,所以香港客户有这类需求。0 Y' |9 C1 O6 ^& |9 v; q) a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