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一主题|下一主题 go 回复: 72 | 浏览: 9228 |倒序浏览 | 字体: tT

Rank: 16Rank: 16Rank: 16Rank: 16Rank: 16Rank: 16Rank: 16

宝宝生日
1998-01-31 
帖子
952 
818qipa 发表于 2016-5-6 09:34
洪晃12岁时被公派留美,白天上学,晚上寄宿到一户纽约家庭,"美国镀金”让她80年代中期就在中国的外资企业 ...

80年代留学生身在异国他乡,跟父母联系只能写信,打电话都困难,父母没能力去探亲,孩子通常也没钱中途回家。 这跟我说的情况(同在家乡,加上寒暑假与父母在一起的时间超过一半)没有可比性吧?

Rank: 16Rank: 16Rank: 16Rank: 16Rank: 16Rank: 16Rank: 16

宝宝生日
2007-02-10 
帖子
937 
回复 cathysun98 的帖子

孩子与父母之间面对面的交流,包括语言、眼神、肢体,是冷冰冰的电子产品比不上的。而且越小的孩子越需要父母在身旁照顾和关心,以建立足够的安全感。孩子健全的人格和与家庭成员的亲密关系比学习知识更重要。

Rank: 16Rank: 16Rank: 16Rank: 16Rank: 16Rank: 16Rank: 16

宝宝生日
1998-01-31 
帖子
952 
本帖最后由 cathysun98 于 2016-5-6 19:10 编辑
xiler539680 发表于 2016-5-6 12:23
只想说一句··教兽也有心里变态的····

教授是不是兽不是这里讨论的重点。
这个帖子引出的争论是个很自然的结果,它体现出来的实质是理念上的冲突,并非教授好坏、是否寄宿这些表面的东西。 我说话直,容易得罪人,请大家谅解。各位妈妈们应该注意,我的“另类”想法是有借鉴意义的,如果你们能认真思考一下我的那些观点,对你们教育孩子应该会有所帮助。 这里我不妨总结一些东西,仅作参考。

1. 男性跟女性是有区别的,爸爸们更理性一些,而妈妈们更感性一些,例外会有,我只说一般的情况。所以,妈妈们应该清楚自身的特点,在对待孩子时更理性一些,或者适当发挥一下爸爸的作用。切记,家庭一定要统一教育孩子的方针,千万不能一人一个主意,无论是哪种理念,全家人坚持一个理念是最重要的。

2. 在对待孩子教育的观念上,人们有着巨大的差别,没有绝对的对错,每个人都会按照自己的固有思维模式去行事。西方人对待孩子的做法貌似冷漠,其实人家也非常重视家庭,不比中国差,家庭成员之间的感情也非常深厚。只是西方的教育理念与中国不同,他们认为让孩子尽快成长才是真爱孩子,溺爱则是害孩子。所以就出现了孩子哭妈妈一点也不在乎,有些男孩子被送寄宿学校(女孩被送的少些)等等。人的社会和动物社会已经证明了,幼小的生命得倒照顾的越多,成长就越慢。不管妈妈们从感情上如何反对,但是事实就是这样的。 西方人的理念是让孩子尽快的成长(当然不是拔苗助长)、及早脱离对父母的依赖、早日具备独立意识和独立思考能力。同时西方的爱心教育只多不少,贯穿小学各年级的语文教材,重点就是爱心教育(爱自然、爱动物、爱朋友、爱各种族等等),简单推理一下,连外人都爱的,怎么能不爱自己的家人呢? 美国的学校特别重视家长参与孩子的活动,无论体育比赛还是其它学生活动,都会邀请家长共同参与,与孩子同乐。所以,家庭成员间的情感不会比中国差。

3. 我们国人的观念就不多说了,只是请别爱孩子过了头,孩子的成长需要他们去独立面对一些事情。

4. 妈妈们对“寄宿”的反对,核心是伤孩子心,这不是寄宿这种方式的错,而是社会舆论的错误。 送去寄宿在外国是每个人的自由且在乎孩子教育并有财力的才会这样做,在中国则会有人对孩子挑拨:“你妈妈不管你了”。更主要的原因在于我们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中体现不出爱心的教育,或者说爱的教育效果不佳。 想一想从前的私塾,学的都是孝道,孩子越学越得尊重父母,否则同学和老师就会鄙视他了,这种情况下,妈妈们还会害怕把孩子送到私塾老师家吗?



Rank: 16Rank: 16Rank: 16Rank: 16Rank: 16Rank: 16Rank: 16

宝宝生日
1998-01-31 
帖子
952 
caomaobing 发表于 2016-5-6 17:10
回复 cathysun98 的帖子

孩子与父母之间面对面的交流,包括语言、眼神、肢体,是冷冰冰的电子产品比不上的 ...

那么请问,父母跟孩子面对面的语言、眼神、肢体接触每周有多少小时才能算合理呢?寄宿只是少了周一到周四的4个晚上,加周二到周五四个早晨,就算 4 x 7 = 28个小时,(如果孩子做班车,或路上睡着了,那就达不到28小时了),但是周末得上补习班+路途,恐怕还得减去4小时。孩子回家也不是都在跟父母交流吧?没交流的时间(写作业、看电视等)每天总得有1个小时吧?这又得减4个小时,最后就算20小时。
如果每周少了这20小时的全家接触,孩子就跟父母不好了,那么每周上学这40小时怎么说呢,是不是也影响了亲子感情?
为孩子成长,每周舍弃了40小时去上学,为何不能多舍弃20小时(如果做班车,也就12小时)?


别认真,我玩笑话。

Rank: 15Rank: 15Rank: 15Rank: 15Rank: 15Rank: 15

宝宝生日
2007-04-01 
帖子
131 
特别好的寄宿家庭一个月费用多少呢?超过3000,都能在学校附近租套不错的房子了。天津80后大多是独生子女,老人几乎都能帮忙,南方很多地方都是好几个孩子,父母管不过来才寄宿的。
来自[妈妈网Android版]

点评

熊猫凶猛  让他自娱自乐吧,他好像听不懂大家的解释,他的理论立场是所有家庭都是“单亲妈妈带着一个离不开妈妈的男孩”模式,仿佛根本没有爸爸似的。  发表于 2016-5-9 11:20

Rank: 16Rank: 16Rank: 16Rank: 16Rank: 16Rank: 16Rank: 16

宝宝生日
1998-01-31 
帖子
952 
本帖最后由 cathysun98 于 2016-5-7 08:14 编辑
轻轻再回首 发表于 2016-5-6 21:52
特别好的寄宿家庭一个月费用多少呢?超过3000,都能在学校附近租套不错的房子了。天津80后大多是独生子女, ...

这不是花多少钱的问题。
孟母搬家,为的是“环境”,不是因为原来的地方找不到好老师。
我有个朋友,夫妻两很精明,挣钱很多。他们有对龙凤胎,小时候学钢琴,不仅有好老师教,每天还有陪练在家指导。上小学后,学校任课老师几乎就成他们家庭教师了,对教育花钱不可谓不多。到了初中后孩子的学习情况就逐渐不好了。 我当然去过他们豪华的家,只感到有钱,感觉不到一点学习的氛围。我前面举例教授,是不是兽先放一边,人家一生都在做学问,这个学者气质不是一般人能装出来的。对孩子的教育应该是“言传身教”,教师的教学内容只是一方面,教师的做派同样在“感染”着孩子,对孩子来讲,除了家庭成员,跟他们接触比较多的人是孟母所寻找的“环境”。

现在回答你:在学校附近租房子也好、买房子也罢,这都不是重点,陪孩子成长的人才是关键。父母都受过良好教育、又有时间陪孩子、同时也愿意做些教育方面的研究,那么当然父母陪最好。但是正像前面不少人所说的“术业有专攻”,有自知之明的家长发现自己能力不足,为何不交给更有经验的人呢?而且教师家的环境是至关重要的,假如教师家拥有良好的学习氛围,那就不是租房、买房所能得到的。


Rank: 16Rank: 16Rank: 16Rank: 16Rank: 16Rank: 16Rank: 16

宝宝生日
1998-01-31 
帖子
952 
熊猫凶猛 发表于 2016-5-6 09:45
这位大叔,您的阅读理解能力非常需要提高一下,来我家吧,我语文好

理解错了? 抱歉!抱歉!

Rank: 16Rank: 16Rank: 16Rank: 16Rank: 16Rank: 16Rank: 16

宝宝生日
1998-01-31 
帖子
952 
孩子从出生到18岁这个成长历程,越小的时候越需要父母在身边的时间长,越大则需要的时间短。这是因为越小越需要生活帮助,越大则越需要思想帮助。

按照上面的原则进行推断,学龄前的孩子更需要父母在身边陪伴更长时间,然而许多家长把孩子送幼儿园了,在孩子非常需要建立情感的时候,妈妈们却选择了每周减少大约35个小时(7 x 5天)与孩子建立家庭情感,连续3年,这说得通吗?

需要驳斥的:1. 孩子在幼儿园交朋友:孩子在公园、楼下空地玩也能找到朋友,同学、同事的孩子以及培训班的孩子都能做朋友。 2. 幼儿园学知识、练独立性:妈妈们大都大学本科以上毕业,自己弄点书研究下育儿有多难,自己培养不了学龄前的孩子,却拒绝让上小学的孩子去跟寄宿老师学,要自己培养建立感情,这不矛盾吗?

我前面已经分析了,让孩子寄宿老师家,每周耽误的与家长建立感情的时间不到20小时,而幼儿园耽误的是每周35小时,幼儿园耽误的时间差不多小学6年寄宿的时间了,而且幼儿园的孩子对父母依赖更大、更需要父母的情感! 我想问问反对寄宿的妈妈,是否也反对孩子上幼儿园?

我既不反对幼儿园,也没肯定寄宿就好,我只是要逻辑性:支持学龄前离开父母去幼儿园的,就不该反对小学时离开父母去寄宿; 反对小学寄宿的,就应该舍不得让学龄前的孩子离开自己去幼儿园。 如果因为一个是白天而另一个是夜晚,那就更不符合逻辑了,孩子睡觉时如何建立情感?

顺顺妈

硕 士

Rank: 20Rank: 20

宝宝生日
2011-03-23 
帖子
6939 
特别好的寄宿家庭一个月费用多少呢?超过3000,都能在学校附近租套不错的房子了。天津80后大多是独生子女, ...
让他自娱自乐吧,他好像听不懂大家的解释,他的理论立场是所有家庭都是“单亲妈妈带着一个离不开妈妈的男孩”模式,仿佛根本没有爸爸似的。
‹ 上一主题|下一主题
有愿意让孩子“寄宿”的妈妈吗?
快速回复

广东省通信管理局互联网清理整顿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粤B2-20220217粤ICP备09174648号粤网安备案号:4406043013582公安机关备案号:44010602000110Copyright 2004-2017 盛成科技 All Right Reserved版权所有    版权保护投诉指引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 电子营业执照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粤网文[2016]7051-1702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涉未成年人有害信息举报电话:020-85505893/18122325185 举报邮箱:kf@mama.cn 涉未成年人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中国互联网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kf@mama.cn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