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一主题|下一主题 go 回复: 45 | 浏览: 7044 |倒序浏览 | 字体: tT
四辈儿

大 专

Rank: 17Rank: 17Rank: 17Rank: 17Rank: 17Rank: 17Rank: 17Rank: 17

宝宝生日
2008-12-04 
帖子
1959 
都写完了吗
海浪

硕 士

Rank: 20Rank: 20

宝宝生日
2009-10-29 
帖子
4956 
哈哈,没有,有时间以什么再写,这是在版主的鼓励下,,,,谢谢版主了。
宝宝Baby

高 二

Rank: 15Rank: 15Rank: 15Rank: 15Rank: 15Rank: 15

宝宝生日
2010-01-11 
帖子
563 
真是好贴呀!楼主真是辛苦了,带着宝宝还能发楼层这么高的贴,赞一个!坐下来慢慢学习啦!

Rank: 17Rank: 17Rank: 17Rank: 17Rank: 17Rank: 17Rank: 17Rank: 17

宝宝生日
2008-11-15 
帖子
1325 
很多时候,我们的父母,确实不是在教孩子吃苦,而且恰好相反,是在教孩子吃不了苦。 附说明哈,我说的吃苦,不是仅指穿不好的吃不好的,,,而是一个较宽泛的概念。 这个很赞成。其实很多时候,孩子的好恶情感都受家长的影响。

Rank: 17Rank: 17Rank: 17Rank: 17Rank: 17Rank: 17Rank: 17Rank: 17

宝宝生日
2008-11-15 
帖子
1325 
也说说早教。 孩子一岁以前,有幸参加妈妈网的一些活动,认识了一些早教机构,也去试听了。但是始终没有给孩子报名。因为那个时候,我没有其他事情的纠缠,几乎一门心思对着孩子,而且也看过一些相关的教育书籍,似乎自己有无穷的创造力,也很有自信。通过和早教机构的沟通,发现自己实际上已经在实践各种早教的手段。孩子看起来也是很不错的。 但是一岁左右,因为工作、学业等事情,压力很大,突然发现自己好像不再能够给孩子什么了(我从来没有想过让孩子认多少多少字,学多少多少所谓书本的知识),我觉得有些事情(包括习惯,比如阅读、比如吃饭、比如日常的礼仪)都是在孩子尚未理解的时候就可以潜移默化的养成的。这种习惯、这种礼仪不是突然在某个时间段依靠某种外力,强行孩子去形成、去遵循。 首先,我觉得先要给孩子一个环境,什么环境呢?因为现在的孩子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家里只有一个,几个人一起呵护着。缺乏一种和其他同龄孩子为某个共同的目的一起合作的环境,虽然可以在小区和其他孩子经常见面,但是也只是各玩各的,小朋友之间的互动很少。而且大多数家长也只是更多关注自己的孩子,很少可以帮助孩子去进行交流。 另外,就是方法。同样的材料可能做出来的口味就不一样,这是个人能力,也有方法使然。方法尤为重要。 这是我后来选择了一个早教的几个原因。在其中,不要功利的想让孩子学习多少多少字、多少多少具体的我们说所谓的“有用知识”(实际上是很功利的那些东西)。其实,这里创造了一些情境,提供了一些孩子们共同解决同样的问题的机会和环境。作为家长也可以互相直观的体会彼此的教育方法和手段。 大自然的魅力当然很重要。但是和室内的教育并不矛盾,更不冲突了。如果有时间,我们也带着孩子领略自然的魅力。孩子有时候还会突然冒出一些新的灵感。这和家长、教师的引导、启发应该不无关系。

Rank: 17Rank: 17Rank: 17Rank: 17Rank: 17Rank: 17Rank: 17Rank: 17

宝宝生日
2008-11-15 
帖子
1325 
关于早慧的孩子日后的发展确实与家长和后天的环境、教育等等不无关系。《伤仲永》不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吗? 其实家长的期望值对孩子的影响是很大的。比如楼主说的那位没有去上高中,而上了中专的女孩子,可能就和家长的重男轻女思想有些关系吧。 有一个高的期望值很重要,但是不能给孩子过多的压力,也不用总把自己的期望挂在嘴边,这些都会影响孩子的成长。家长自己也应该摆正心态,不要以自己的意愿强加于孩子身上。应该尊重孩子的选择。
‹ 上一主题|下一主题
向别人学习教育孩子
快速回复

广东省通信管理局互联网清理整顿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粤B2-20220217粤ICP备09174648号粤网安备案号:4406043013582公安机关备案号:44010602000110Copyright 2004-2017 盛成科技 All Right Reserved版权所有    版权保护投诉指引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 电子营业执照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粤网文[2016]7051-1702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涉未成年人有害信息举报电话:020-85505893/18122325185 举报邮箱:kf@mama.cn 涉未成年人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中国互联网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kf@mama.cn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