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一主题|下一主题 go 回复: 119 | 浏览: 6404 |倒序浏览 | 字体: tT

Rank: 12Rank: 12Rank: 12

宝宝生日
2010-07-05 
帖子
296 
  
   C. 邀请家人参与共读。获得全家共识最好的法门,莫过于邀请家人参与共读。我们家设有几本“归爸爸念”的书。这些书是我先生觉得有趣,乐于和孩子共读,并自己购买的书。比起绘本,我爸我妈更愿意说些传统故事,他们从书店买了一套《小小孩影院》,在他们的“亲孙时间”给米尼讲《猴子捞月》《聪明的乌龟》《龟兔赛跑》等故事,很快米尼就也能绘声绘色地讲了。我婆婆——米尼的奶奶——年纪大了,每隔一段时间来和米尼待一阵子。她只会说家乡话,但每逢她说起往事,我会拉米尼在边上认真地听,同时把大意告诉米尼,说“奶奶说的故事真好听!”。让孩子听历经岁月的灵魂的讲述,是他们的福气。哪怕仅仅沉浸在当时的气氛中,他们也会因为感受到爱和尊重,让心灵越来越敞亮开阔。另一方面,对家人来说,“孩子喜欢我说的故事啊”是个鼓励,他们进而也能够接受“孩子喜欢故事”的说法,成为共读的拥趸。

Rank: 12Rank: 12Rank: 12

宝宝生日
2010-07-05 
帖子
296 
  当然,亲子共读经常是属于被窝、属于你和孩子彼此唇齿之间、属于安静夜晚的。但它绝非“关上门”的、“有门槛”的、“高高在上”的游戏。取得家人共识的亲子共读,使骑鲸之旅更多元、更有生机,它是拒绝孩子成为书呆子的第一步。

Rank: 12Rank: 12Rank: 12

宝宝生日
2010-07-05 
帖子
296 
书目
  每个刚刚进入骑鲸之旅的父母都迫切需要书目,我也是。在之前的笔记中,我也曾列举过许多“找到适合我孩子的绘本”的方法。回想起来,我也曾从共读的先行者那里得到很多帮助。共读父母之间的呼应和互助都源于对孩子的爱,是非常可贵难得的。
  然而,在共读父母的互助圈中,总会遇到这样的爸爸妈妈,他们会说:“上次某某推荐的某本书,根本不适合我家孩子,白花钱了。”“某某推荐的书,里面的情节让我孩子学坏了。”在各种论坛、书评留言板,乃至自己的微博里,我都会或多或少遇到这样的留言。所以,我想和怀着这样心态进行共读的父母谈谈。

Rank: 12Rank: 12Rank: 12

宝宝生日
2010-07-05 
帖子
296 
  由于每个孩子个性不同,当家长把那些被广泛推广的共读书目嫁接到任何一个孩子身上时,无可避免地会遭遇一些失败。为此我还写过一篇关于“失败之书”的绘本笔记。但如果抛弃经济上的痛感,“失败”也是共读中非常奇妙的一环。想象一下,你把孩子不喜欢的书合上,对孩子说:“如果这是你现在还不能接受的东西,我们就先放在一边吧。”这恰恰是父母开始学习放开自我权威,尊重孩子选择的契机。日本最知名的当代心理学家河合隼雄就曾说过,父母不该把自己应该承担的责任推卸给某些“专家”,希望“专家”能说出让育儿过程一帆风顺的话,从而放弃本该和孩子一起承担的失败、挫折和停滞。如果你对“专家”过分怀抱希望,就不可能从内心真正理解孩子所处的境地。

Rank: 12Rank: 12Rank: 12

宝宝生日
2010-07-05 
帖子
296 
  在到达所向往的亲子共读的“自由”之前,首先必须自己承担责任。对父母而言,这过程总带着痛苦。因为我们会发现自己的笨拙、无助、刚愎自用、精力不济……但要知道,没有孩子需要十全十美、万无一失的教育。当孩子们和我们一起经历无数错漏,发现爸爸妈妈站在所有错误、琐碎、失败之中——还在奋力为自己大声朗读,孩子们就会意识到,什么是勇气、责任和爱。
  所以,查考所有资料,再用自己的直觉和信心为孩子制订个人阅读计划——哪怕错漏百出,都是你的权力和爱。不要把责任推诿给任何“专家”或组织。这意味着父母从一开始就甘愿处于自己孩子教育的附属地位,甘愿把自由和权力拱手交给命运和可靠性存疑的他人。
  请不要因为害怕失败,而放弃骑鲸之旅最珍贵的自由自在。
  

Rank: 12Rank: 12Rank: 12

宝宝生日
2010-07-05 
帖子
296 
书架的魔法
  在《骑鲸之旅1》的笔记中,我介绍了“独立书架”在哪怕十八个月大孩子的共读中所取得的巨大作用。现在,如果孩子“独立书架”上的书越来越多,书架的第二个魔法就出现了。
  为了说明书架的第二个魔法,得先说说“超市和书店码堆”魔法。在快销品营销策略中,产品在卖场上出现在什么位置、是否触手可及、是否有显著标志,都会强烈暗示与影响购买者的选择。当米尼有超过两百本绘本,必须有三排书架才能容下他的库存书时,我开始把他的独立书架想象成一个书店(或者超市),引入超市和书店的“整理陈列柜方法”。

Rank: 12Rank: 12Rank: 12

宝宝生日
2010-07-05 
帖子
296 
  孩子永远在“旧世界多么有安全感”和“新世界真有趣”这样两种情绪中摇摆。米尼的三层书架,底下那层总放一些他看过的书,是他“蹲下身就可以追溯的过去”;伸长胳膊可至的那层,是他没读过的书,是他“努力一下就可以理解的未来”;与他视线平行的那层非常重要,这里放着他近期读的书,他走来走去时就可随时浏览、取阅。
  书架中间这层“重要”的书,一直以沙漏似的极其缓慢的速度变化着。每隔一周,会有三四本阅读过的图书被放入底下一层(过去),或上面一层(经检验现在还接受不了),代入新书。这样保证他总能“温故”,却在选择时常能“知新”。被他所热读过的书常会消失一阵,又回来,带来他回忆中的惊喜。

Rank: 12Rank: 12Rank: 12

宝宝生日
2010-07-05 
帖子
296 
【共读案例】
《楼上的外婆和楼下的外婆》
  作者:(美)汤米·狄波拉 文/图
  译者:孙晴峰
  出版社:河北教育出版社
  我一直认为,应该和孩子谈论两件事:无常和父辈。
  我们共同生活在不断流逝、不断失去的人生中。孩子和父母、和父母的父母、和父母的父母的父母……在不同时空里奋力而孤独地爱着对方。这就是世代。无论孩子多小,他都有权利知道:这个世界容易时移世易、容易沧海桑田,但虽然肉身易逝,却依然有什么永不蹉跎。
  《楼上的外婆和楼下的外婆》给了像我这样软弱的父母诉说这一真相的勇气。
  在共读这本书时,我第一次尝试和二十二个月的米尼谈到死。虽然心里打着鼓,但我还是选择直接使用“死亡”“去世”这样的词,看着他的眼睛,而不隐晦吞吐。
  

Rank: 12Rank: 12Rank: 12

宝宝生日
2010-07-05 
帖子
296 
  在这本书里,幼小的汤米总喜欢和九十四岁的曾外婆一起“绑”在椅子上,吃着针线盒里的糖果,一边聊天,一边度过一个下午的时光。后来,曾外婆去世了,汤米知道她再也不会回来了。妈妈却说:“每当你想起她,她会回到你记忆里”,“你看到的流星,都是她给你的亲吻”。
  读完这本书后有一天,我们家保姆唐阿姨的妈妈去世了,她请假回了老家。那天傍晚,我和米尼手拉手散步时谈起这事。我问他:“米尼,老奶奶死后会怎么样呢?”他想了想。我等着他。
  我以为他会按书上的逻辑回答我:“人死后会变成流星。”但他慢条斯理地回答:“死,就没有糖吃了。”

Rank: 12Rank: 12Rank: 12

宝宝生日
2010-07-05 
帖子
296 
  这是个意外的答案。我随手记在自己的微博里。在美国进修临终心理关怀的朋友看了后,和自己的导师谈及此事。据说,她导师认为未满两岁的孩子给出这样的答案很RARE,因为他们难以把“死亡”和“不存在”“没有”联系在一起。
  和朋友谈完话的那个晚上,米尼睡觉后,我独自坐在沉沉黑夜中回忆这本书,突然意识到,自己也缺乏承认“不存在”的勇气。我们说起死,宁可接受变成流星、变成蝴蝶,甚至变成厉鬼的结局,也无法理解彻底的空性。
  直视空无,需要最勇猛的智慧。
‹ 上一主题|下一主题
骑鲸之旅:怎样为孩子挑选绘本?怎样千方百计"引诱"孩子去阅读 ...
快速回复

广东省通信管理局互联网清理整顿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粤B2-20220217粤ICP备09174648号粤网安备案号:4406043013582公安机关备案号:44010602000110Copyright 2004-2017 盛成科技 All Right Reserved版权所有    版权保护投诉指引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 电子营业执照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粤网文[2016]7051-1702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涉未成年人有害信息举报电话:020-85505893/18122325185 举报邮箱:kf@mama.cn 涉未成年人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中国互联网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kf@mama.cn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