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李大琢子 于 2012-9-13 17:39 编辑
“琢子,把门关上,外面冷!”琢子充耳不闻,继续贴在门上玩蚂蚁爬大山;
“琢子,快把门关上,不然感冒了琢子会很难受的,爸爸妈妈也会心疼的!”阻止孩子危险举动的时候,我们通常先表达出自己担忧,以这种委婉的形式进行劝阻,既能达到目的又能使孩子学会换位思考,融洽亲子关系。按照往常,只要此话一出琢子就会重新思量自己的行为,并接受大人的建议,没想到这次失灵了,他居然置之不理,仍旧我行我素;
“琢子,爷爷怕冷,帮爷爷把门关上好不好?”我试探性的向琢子提出要求,没想到小家伙略一思考很快就做出积极的反应,随手关上了门。我不禁暗暗惊叹:孩子的成长,果然领跑于家长的预期。是时候培养孩子家庭责任感了!
孩子的成长离不开家长的呵护,同时,孩子的成长也离不开自我价值的实现。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曾经说过,人的需要从低到高有5大层次,分别是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社交的需要、尊重的需要以及自我实现的需要。家长的呵护,往往只停留在满足孩子生理与安全这两个最基本的需要上,而更层次的需要则家长无法代劳,需要孩子躬而行之。唯有这样才能促进孩子社会化,并升华孩子的个性品质,满足其自我价值感,使之获得巅峰体验。法国教育家埃米尔·迪克汉姆曾经说过:“教育的目的,在于使青年社会化。”而社会化的起点就是家庭责任的承担,即为家人进行付出。在为家人付出的同时,满足了孩子社交的需要,更满足了孩子自我实现的需要,这些看似不起眼的小事,汇集起来就能培养出一个有自信有担当的人。
因此,从那之后我就会经常向琢子提出各种各样的要求,如帮爷爷扫地,帮奶奶拿筷子,帮妈妈洗衣服,帮爸爸抬桌子……当然,这其中大多数事情,孩子是无法胜任的,只是象征性的帮忙。但事成之后,进行归因的时候都归结到孩子身上,“有一个勤劳的宝宝真省心”、“有一个懂事的宝宝就是不一样”、“有一个讲卫生的宝宝就是好”……
很多孩子集万千宠爱于一身,无法体会到被人需要的奇妙感觉,无法体验到承担责任的快感,他长大后,又如何学会体谅家人,又如何萌生对家人的责任和义务?
备注:发生在去年冬天的一件事,那时琢子还不到20个月。 -----------------------呵呵,也首页截图留念一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