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有意还是无意,越来越多的童星被我们所熟知,其中有“一线”明星,也有“草根”明星,孩子们的市场价值,或者说是影响力,丝毫不比大人差。“童星”总是一个令人感兴趣和充满争议的话题,近几年随着中国童星市场逐步成长,很多专业经纪公司也开始抢滩童星市场。“韩国七公主”、“秀兰-邓波儿”、“贾斯汀·比伯”、等童星的声名远播,让很多家长都希望子女能够跻身“童星”之列。 大连理工大学人文社会学院的林老师对这种现象表示,现实生活中的小大人越来越多了,受一些传媒“童星好当”、“赚钱容易”宣传的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力于把子女打造成童星的家长形成了一个特定人群,商家借机推出“打造童星”计划也是顺理成章的事。 “孩子的世界观还没有完全形成,是非观念还不十分清晰,不知道哪些应该做,哪些不是应该涉足的领域。童星市场的形成是商家、成人引导的结果。”李冰认为,童星并非人人能当,童年更是人生不可替代的财富,过早地结束它无异于拔苗助长,为财富、成名把孩子刻意包装成“童星”甚至可能埋下一些不良隐患,使孩子的价值观发生倾斜。 童星最与众不同之处在于极早的成名。成名是好的,但是成名并不等于成功。虽说人生苦短,但早早成名之后还是要有很长一段人生。成功这概念,还是等到接近终点时再谈吧。只能说,尽早成名是一个有利的契机。那么是把握这机会继续发展,还是躺在这契机上说我成功了呢?若以不变的眼光看待问题,多少是有点危险。 在李冰记忆中最早、最耀眼的一位童星当属秀兰·邓波儿,那是一个人见人爱的小天使。但她并未沿着人们的期待一路发展成“恒星”,反而在22岁的时候早早息影。后来这个人们已经接受的影星不仅再没有拍过一部电影,反而成了美国大使和礼宾司司长。这是个颇出人意料的结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