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一主题|下一主题 go 回复: 2 | 浏览: 1074 |倒序浏览 | 字体: tT

Rank: 6Rank: 6Rank: 6Rank: 6Rank: 6Rank: 6

宝宝生日
2010-4-29 
帖子
38 
1
发表于 2015-5-7 19:20 |只看该作者 | 最新帖子 | 查看作者所有帖子 | 发短消息 | 加为好友 | 字体大小: tT
[p=23, null, left]爸妈“斗法”:家庭教育的“危”和“机”

[p=23, null, left]  据《东方教育时报》报道,“虎妈”“猫爸”“狼爸”在2015年可谓赚尽国人眼球。在“虎、猫、狼”形容之下的爸妈“斗法”,折射出的无疑是2015年家庭教育的理念之争。

[p=23, null, left]  从时间延续性和传媒热衷度上来看,其实,在教育领域内,家庭教育一直是全社会共同关注的焦点。但像“虎妈”“猫爸”“狼爸”这样在短期内被反复炒作,近年来却较为少见。

[p=23, null, left]  “虎妈”到“猫爸”再到“狼爸”,一整年来,三位家长分别在家庭教育的领域内抢占各自的发声渠道,“棍棒教育”“民主教育”轮番上阵。“虎妈” 说,富不过三代,教育就要严格;“猫爸”说,尊重孩子选择,给予更多自由;而“狼爸”则认为,打孩子是一门学问,只有棍棒之下才能出才子。在这些截然不同的家教态度的基础上,三位家长的教育实践行为,也显得更为极端。“虎妈”会骂女儿“垃圾”,要求她们每科成绩都必须拿A,不准看电视,琴练不好甚至不准吃饭喝水上厕所;“狼爸”则常备藤条和鸡毛掸子,不准孩子看电视,不准自由上网,不准随意开空调,把“每天挨顿打,孩子进北大”的彪悍宣言宣扬到了全国;相对而言,“猫爸”的教育实践则柔和了很多,采用个性化教育,培养出了“跳舞跳进哈佛”的女儿,而女儿年年获得奖学金,成绩优异的教育效果,也是羡煞了旁人。

[p=23, null, left]从“虎妈”“猫爸”“狼爸”事件看国内家庭教育的新趋势,可以说,这其中有国人对教育现状的反应和反思,有通过外媒视角的滤光镜重识中国传统亲子关系的迷茫,却也在更大程度上体现出了对所谓“成功样板”的过分崇拜,以及“重结果、轻过程”的教育误区。

[p=23, null, left]  在对教育的反思上,家长开始越来越认识到自身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作用,而不是一味将孩子推向学校和教师。家校结合成为共识,这是民众教育理念的一个巨大进步。不少家长开始意识到,父母只有提升了自身的责任意识,才能更好地促进家校合作。从这个角度来看,家庭教育的“宽严之争”是颇有意义的。

[p=23, null, left]  但与此同时,我们也可以从该事件中看到“宽严之争”的片面性,即对于所谓“成功样板”的过分崇拜,这体现了大部分家长还是难以逃脱应试教育的羁绊。纵观“虎妈”“猫爸”和“狼爸”,他们之所以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不仅在于他们在个人“鲜明个性”支配下截然对立的教育方式;更在于他们的共性,即孩子终入耶鲁、哈佛、北大等名校,这才是众多家长将他们的教育理念奉为经典和示范的最重要原因。但仔细想来,我们就能发现,进入名校不应当是“成功”的唯一途径或最终的评价标准,大众的价值观在一定程度上还是被功利主义“绑架”了。

[p=23, null, left]  此外,尽管爸妈“斗法”被炒作得轰轰烈烈,但本质上却只探讨了教育一方行为的“好”与“坏”,却忽视了作为另一方的孩子的“喜”与“忧”。当父母成为家庭教育的主导时,孩子的“幸福指数”自然就被谈及得越来越少;当我们更多地把视线放在孩子目前考进哪所名校时,那么孩子未来长远的生活质量和心理健康就成了或许要付出的代价。


[p=23, null, left]  2015年“最热辣”父母的论争,将如何去“危”存“机”这一问题推到了如何进行良好家庭教育这一命题的最前沿。而对于国内家长来说,从“虎妈”“猫爸”“狼爸”事件所获得的启示,应该是尽力消除亲子之间的紧张对峙关系,重视教育的长期效果,这才是未来家庭教育的机遇所在。


Rank: 6Rank: 6Rank: 6Rank: 6Rank: 6Rank: 6

宝宝生日
0000-00-00 
帖子
60 
支持一下,谢谢!

Rank: 6Rank: 6Rank: 6Rank: 6Rank: 6Rank: 6

宝宝生日
2010-4-29 
帖子
38 
回复 bengqiezh5220 的帖子

谢谢!
‹ 上一主题|下一主题
《虎妈猫爸》,你会是哪种属性的“最热辣”家长? ...
快速回复

广东省通信管理局互联网清理整顿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粤B2-20220217粤ICP备09174648号粤网安备案号:4406043013582公安机关备案号:44010602000110Copyright 2004-2017 盛成科技 All Right Reserved版权所有    版权保护投诉指引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 电子营业执照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粤网文[2016]7051-1702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涉未成年人有害信息举报电话:020-85505893/18122325185 举报邮箱:kf@mama.cn 涉未成年人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中国互联网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kf@mama.cn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