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一主题|下一主题 go 回复: 4 | 浏览: 1295 |正序浏览 | 字体: tT

Rank: 8Rank: 8Rank: 8Rank: 8Rank: 8Rank: 8Rank: 8Rank: 8

宝宝生日
 
帖子
164 
1
发表于 2013-6-20 10:56 |只看该作者 | 最新帖子 | 查看作者所有帖子 | 发短消息 | 加为好友 | 字体大小: tT
     最近在妈网上看到很多妈妈都开始问,宝宝入园初期,怎样来帮助宝宝更快更好地适应幼儿园的生活。在此,我将我们乐智宝幼稚园对家长的一些建议写出来和妈妈们分享,希望可以帮助到所有的妈妈和宝宝。


     要让孩子有入园的心理准备。家长应该在入园前几天,有意识的向孩子进行“入园倒计时”,提高孩子对即将发生的情况的“预测能力”。可以带孩子去参观你的工作单位,参观你工作的办公室,告诉孩子,每个人都要工作,每个人都爱自己的工作,这里就是妈妈工作的地方,宝贝工作的地方在幼稚园,宝贝也长大了,过几天也要上幼稚园上班、学习本领。并带孩子到幼稚园看看、走走、玩玩。如有可能,在入园前一天为孩子作一个小型的庆祝会,祝贺孩子长大了,祝贺孩子上幼稚园了。让孩子感到,上幼稚园是件快乐而自豪的事。

      入园不适应的情况同样会在家长身上发生,最典型表现就是——焦虑。孩子哭了没?肯不肯吃饭?有没有受欺负?家长的心里满是问题,在等待中问题越积越多,终于在离开(接到)孩子的那一刻到达了顶峰,父母的难舍难离,焦虑的表情,担忧的目光通过微妙的亲子互动,传递给了孩子:上幼稚园是非同小可的,是令人担忧的,甚至是可怕的。因为,在陌生的情境中,孩子对环境的判断更多的是参考父母的反应。这种现象,在儿童心理学中,被称为“社会性参照”(social reference)反应。所以家长和孩子的分离焦虑和对陌生环境的不适感互相强化,导致恶性循环。

      所以,“新生”入园前的专家讲座和心理辅导,是非常必要的。如家长可以了解到孩子产生分离焦虑是很正常的,分离焦虑的典型表现——哭,也是可以接受的。因为哭是孩子的权利、是孩子的需要,是孩子成长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个阶段。家长和幼稚园的任务,不是阻止或杜绝孩子们的哭声,而是任何帮助他们更快的适应幼稚园生活。

      此外,家长所必需做到的就是端正入园观。家长要坚持天天送孩子入园,不能舍不得,停停送送反而增加孩子重新适应的负担。有的家长常常骗着孩子去幼稚园,或送到幼稚园后乘孩子不备,偷偷溜走,这样孩子会大哭大闹。父母应该事先和孩子讲明道理和条件,答应什么时候来接一定要做到,不要让孩子失望而影响情绪波动。家长来接时还可以和孩子一起在幼稚园玩一会儿,增加孩子对幼稚园和老师的感情。绝对不能当着孩子的面说幼稚园老师的坏话,更不能以“不听话就要送幼稚园”来威吓孩子。家长应尽可能的建立积极的“亲师关系”——加强与教师的信息联系和情感交流,在入园时要向老师介绍自己孩子的性格,在家的生活习惯和特点,便于老师掌握情况进行教育。
        以上这些建议希望可以帮到妈妈们。希望宝宝们入园快乐。


Rank: 8Rank: 8Rank: 8Rank: 8Rank: 8Rank: 8Rank: 8Rank: 8

宝宝生日
 
帖子
164 
回复 熊熊xx 的帖子

感谢您的支持。我们会继续努力的。

Rank: 8Rank: 8Rank: 8Rank: 8Rank: 8Rank: 8Rank: 8Rank: 8

宝宝生日
 
帖子
164 
回复 gao20040610 的帖子

感谢您的关注。希望可以帮到宝宝。

Rank: 17Rank: 17Rank: 17Rank: 17Rank: 17Rank: 17Rank: 17Rank: 17

宝宝生日
2010-06-20 
帖子
1584 
最重要的就是坚持啊!!!!
芃芃妈

白银长老

Rank: 23Rank: 23Rank: 23Rank: 23Rank: 23

宝宝生日
2008-08-18 
帖子
27767 
谢谢分享
‹ 上一主题|下一主题
快到9月份了,如何帮助宝宝尽快适应幼儿园的生活呢? ...
快速回复

广东省通信管理局互联网清理整顿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粤B2-20220217粤ICP备09174648号粤网安备案号:4406043013582公安机关备案号:44010602000110Copyright 2004-2017 盛成科技 All Right Reserved版权所有    版权保护投诉指引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 电子营业执照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粤网文[2016]7051-1702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涉未成年人有害信息举报电话:020-85505893/18122325185 举报邮箱:kf@mama.cn 涉未成年人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中国互联网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kf@mama.cn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