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一主题|下一主题 go 回复: 12 | 浏览: 2915 |正序浏览 | 字体: tT

Rank: 4Rank: 4Rank: 4Rank: 4

宝宝生日
2008-11-12 
帖子
26 
1
发表于 2012-7-18 09:10 |只看该作者 | 最新帖子 | 查看作者所有帖子 | 发短消息 | 加为好友 | 字体大小: tT
       同样关注孩子点滴成才的妈妈们,0-5是孩子成才的第一个关键期,5岁之前会基本形成孩子的性格,所以选择什么样的成长环境至关重要,积极乐观的环境和氛围有助于形成孩子良好的性格和品格,而具备良好的性格、品格是孩子将来长大拥有幸福人生的基石,所以各位妈妈们忽视不得,我们无法回避家庭是影响孩子性格的最重要的环境,除了家庭的影响,在孩子的这个阶段,影响最大的就是幼儿园了,那么我们在为孩子选择幼儿园时,到底应该最看重那些方面呢?请妈妈们畅所欲言:)
已有 1 人评分妈豆 收起 理由
gao20040610 + 20 好话题

总评分: 妈豆 + 20   查看全部评分

Rank: 4Rank: 4Rank: 4Rank: 4

宝宝生日
2008-11-12 
帖子
26 
入园准备与过渡——用游戏力缓解分离焦虑作者:父母123【转载请注明出处】   
作者:父母123 — 李岩   
    跳跳上幼儿园一学期零两个月了,可以说已经稳定地适应了。现在回头总结,只为了同大家分享一下经验,绝无显示成就之意,因为还是那句话:各家情况不同。另外,以下很多思考都是事后的回顾,当初可没有那么多的“洞察”和“先见之明”。
    孩子上幼儿园的第一个心理挑战就是分离焦虑。究其原因,是因为孩子大脑尚未成熟,暂时不能理解“爸爸妈妈虽然现在离开我,但一定会回来接我”。对于小龄孩子来说,“眼前的情况”就是“全部现实”,并不能理解“妈妈下午就来接你”意味着什么,而只知道现实是“妈妈走了”,更糟糕的是,假如孩子的安全感不够,那么“妈妈走了”就意味着“妈妈不要我了”。
因此我们家的游戏中,重点是让孩子了解:
1. 现在分开了,但结果一定是团聚;
2. 爸妈知道宝贝不想分开,分开很难过,其实爸妈也不想分开,分开也很难过;
3. 又见到宝贝了,爸妈真高兴。
    以下是一些能回忆起来的游戏,为叙述方便起见,人物、道具都统一简化为爸爸、妈妈、玩具小熊,而几次游戏的过程也集中为一次情节。有一点说明,选用孩子当时最喜欢的玩具人物,可以使他更容易联系到自己。

游戏1:妈妈上班了,还会回来吗?
    这是很早的一个游戏,并非针对幼儿园的。某天下午我负责看跳跳,老婆快下班时,我拿着女儿当时最喜欢的小熊,开始满屋找妈妈,但找不到,于是哭丧着脸向跳跳求助:“跳跳,妈妈呢?”
   “上班。”跳跳那时还只会机械重复平时大人教她的话。
   “那她还会回来吗?”
    跳跳虽然点点头,但神态显然不够肯定。
   “可是我现在看不到她呀。”我努力寻找着表情上的平衡,既要像思念妈妈的小熊,又不能太有感染力,以致影响到孩子的心情。
    跳跳被我的疑问弄得有点迷惑。我赶紧接着说:“好吧,我相信你说的,妈妈会回来,我们一边看书,一边等她吧。”刚看了没几页,小熊又问:“妈妈上班了,还会回来吗?”
    跳跳依然点点头,也许刚才我对她表示的“信任”,有一定的加强作用。
    我开始后悔没事先跟老婆串通好时间。还好运气不错,几分钟后老婆就开门进来了。结果不用描述了,当然是小熊和跳跳一起兴奋地庆祝与妈妈的团聚。
    兴奋过后,小熊说:“妈妈妈妈,我刚才看不到你,不知道你会不会回来。”
    妈妈:“我一定会回来的,宝贝。”
   “跳跳也这么说。”然后我转过来对跳跳说:“谢谢跳跳,妈妈真的会回来。”
    跳跳稍大点后,这个游戏还有过几个改编版,包括跳跳演小熊和演妈妈,还有纯玩具版的,就像演木偶戏。
    其间,在读故事书和看动画片时,如果遇到相应情节,我们也会有意识地强调“大家一定会团聚”的主题,只是尽量避免说教的感觉。
    上幼儿园前,我们玩了一个类似的准备游戏:我们一起在大床上送小熊去上幼儿园,熊妈妈送小熊进幼儿园后,去客厅假装上班,转了一圈回来,即下班来接小熊;母子见面很高兴,一起回家。

游戏2:妈妈什么时候来接小熊?
    对孩子说“5点钟”是没有意义的,而“吃完晚饭”就更直观。因此我们另一个准备游戏是这样:卧室是幼儿园,卧室门就是幼儿园大门,小熊进幼儿园时,妈妈说:“宝贝,等你吃完晚饭,妈妈就来接你。”假装做了一系列活动后,我们开始强调“吃晚饭”的情节。饭后,我扮演小熊问:“吃完晚饭,妈妈就来接我吗?”跳跳回答:“对。”然后小熊走到卧室门口,老婆扮演的熊妈妈果然在门口等着呢。

游戏3:宝贝,我想跟你在一起,不想去上班
    显然,这个游戏主题与我们的传统认识完全相反,我们会质疑:这不是在加重孩子的分离焦虑吗?在其它地方有这个问题的更详细的讨论,这里只简要概括一个结论:让孩子了解到,父母对她有同样强烈的依恋,将有助于缓解分离焦虑,增强安全感。
    熊妈妈要去上班,走到门口又回来了:“宝贝,我想跟你在一起,不想去上班。”
    跳跳有点不知所措。于是我又演小熊:“为什么呀?”
   “因为我上班的时候真想你啊。”
   “我也想你的,妈妈。”
   “我又想跟你一起玩,又必须上班,那可怎么办哪?”
   “妈妈,我有好办法,我在家等着你,等你下班回来,咱们就有可以一起玩了。”
   “对呀,真是个好办法。”
    我一边自编自演,一边留心女儿的状态,生怕她看穿我的阴谋。还好,孩子还小,好糊弄。第二次,她就记住了台词,成功扮演了“有办法的小熊”。
    接下来的“真实生活版”才是阴谋重点。第二天,我提前15分钟开始上班出门的程序,然后上演“不想上班”的情节,结果当然是跳跳“想到了好办法”。
    最后,我请求:“那我能再抱抱你吗?”她同意,于是我俩抱在一起,我轻轻说:“我会想你的。”“我也会想你的。”
   (这个最后的情节确实肉麻,因为已经不是假装的游戏了。)
    当天晚上我一进家门,故意不脱衣服不脱鞋,还背着包,夸张地冲进去找到跳跳。老婆在一旁配合着问:“你怎么不脱鞋呀?”
    “哎哟,我忘了,我太着急回家来找好宝贝了。”
    大家一阵大笑。
    需要补充这个游戏的前提:爸妈上班了,在家陪孩子的那个大人必须“足够安全”,也就是说,孩子必须足够喜欢他/她。
    终于到了“上战场”的时候,跳跳入园了。我在《游戏力》译后记中,有一小节简要记载了过渡过程:

   (以下摘自《游戏力》译后记)
    女儿是两岁八个月上幼儿园的。头三天的新鲜劲儿一过,第四天就在幼儿园门口上演了“生离死别”。这天晚上接她回家的路上,她就主动发起了“上幼儿园”的游戏,并且要扮演爸爸,而要我扮演她。假如按照我以前的思维模式,我一定会扮演一个“懂事”的小孩,在幼儿园门口“主动与爸爸告别,然后高兴地跟老师进去”。但是按照游戏力的原则,我就该扮演一个哭闹粘人的小孩,而且要演得比女儿的实际情况更夸张。这样能行吗?说实话,我当时心里实在没底。
    我强忍着自己的担心,呆板地“哭着不让爸爸走”。相比之下,女儿的入戏能力真可以称得上天赋,因为她活灵活现地背出了台词——早晨我对她说的话:
   “宝贝,我一定会来接你的。等你吃完晚饭,我就会站在门口等你,然后咱们一起去游乐场。来,亲一下,我去上班了。”亲完我,她转身就走。
   当然,游戏力不是速效药,并没有在第二天产生神奇效果。之后的三天里,这个主题不断上演,女儿轮番扮演爸爸、妈妈、和老师,而我当然一直扮演着哭闹的小孩。不过有了第一次的经验,我之后的表演也就生动了很多。
   第四天时,她突然决定扮演自己。我脑筋急转着:“我是否该扮演一个成熟的大人,利用这个机会再对她强化一些道理呢?”显然,游戏力不这么认为。
   “我不要去上班!我会很想你的。”我虽然这样演,但心里依然忐忑不安:这样不是在加重她的焦虑吗?
   “爸爸,你要负责去上班,我要负责上幼儿园。”女儿一脸坚定地说。
    我喜出望外,但此时必须忍住兴奋,继续不情愿地说:“那我什么时候能来接你呢?”
   “我吃完晚饭,你就可以来接我。”
    我假装还是不放心:“真的吗?那咱们拉钩儿。”
    第二天在幼儿园门口,真实上演了头天的游戏:我粘着她,而她给我讲要上班的道理。最后,拉完钩儿,亲一亲,她自己就大踏步地跟着老师进去了。反而是站在门外的我,心里此时空荡荡的。
    我再次对自己说:“要相信游戏的力量。”
    不,应该更准确地说:要相信孩子的力量。
   (以上摘自《游戏力》译后记)

补充游戏:藏猫猫——不同的神情,不同的需求
    入园过渡时,跳跳还经常发起“藏猫猫”游戏,而且一定要当“被找”的一方。以往她会满脸兴奋地藏着,但此时却一脸忧郁地坐在门背后。看到她这样的表情,我想到了游戏心理中的解释:此时孩子在体验分离的痛苦,并在观察亲人的感受,同时在期望与亲人团聚。
    因此,我不再像以往那样“滑稽”地找她,而是“认真而焦急”地找,并同老婆配合:“我找不到跳跳了,急死我了……”老婆也会变本加厉:“天哪,那怎么行!她是我最好的宝贝呀!没有她我会多难过啊!”终于找到了之后,我们会夸张地庆祝,并对她倍加珍惜,表示“再也不能让她走丢”;有时,我们会因为“找不到”而急得“哭出来”,这时跳跳会故意弄出些响动,于是我们就能“幸福团聚”了。

小结:
    在入园之前的准备中,我确实“主导”了一些游戏,目的是引入一些孩子还不知道的“主题”。当她开始进入幼儿园,我的角色就改为“跟随”,因为孩子已经有了自己的真实体验,她就需要根据自己的体验,来表达感受和需求,而我需要做的是根据她自发的表达,来进行相应满足。只有这样,孩子才能真正把“道理”转化为“与自己内心感受相兼容”的认识。
    需要再次说明的是,以上“游戏”只是我家的故事,各家的方式肯定不同。不过可以确定的是:只要孩子具有足够的联结感(安全感)和自主力,分离焦虑就会很快度过。
    最后还必须说明,环境当然很重要。跳跳的幼儿园氛围很好,老师不仅非常有经验,而且极具耐心和热情,这让孩子迅速放松了下来。


Rank: 15Rank: 15Rank: 15Rank: 15Rank: 15Rank: 15

宝宝生日
2007-04-02 
帖子
794 
关心伙食和带班老师的人品
同意,同意,举双手同意

Rank: 4Rank: 4Rank: 4Rank: 4

宝宝生日
2008-11-12 
帖子
26 
平时和家长们聊天接触的时候就经常听大家评论幼儿园的饭菜好坏,没错,孩子成才期间确实需要充足的营养,而且中国目前的食品安全问题确实堪忧,可是大家想过没有,现在又有哪个幼儿园的食品是纯粹安全的呢,恐怕都做不到完全给孩子吃有机食品,无农药食品,基本上都是普通的农贸市场或者超市采购的吧,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对伙食也无法苛求了,因为这是中国目前的大环境,恐怕不是一时、一个幼儿园能扭转的,我们家长能要求的不过就是尽量荤素搭配、蔬菜水果清洗干净而已了。

      所以作为一名职业的教育工作者,建议各位妈妈们伙食可能不是您需要关注的最重要因素,因为在幼儿园即使吃的不好,我们回家还能补救,可是一旦环境不好,老师不好,影响了孩子的心灵成才,恐怕不是我们能够补救的了。

      爱孩子是用心爱,不是用物质爱。

Rank: 16Rank: 16Rank: 16Rank: 16Rank: 16Rank: 16Rank: 16

宝宝生日
2009-03-27 
帖子
1038 
伙食一定要好,孩子正是长身体的时候,一日三餐吃不好就麻烦了。现在食品安全问题这么严重,幼儿园食物的进货来源也很重要。

Rank: 16Rank: 16Rank: 16Rank: 16Rank: 16Rank: 16Rank: 16

宝宝生日
2011-01-01 
帖子
1092 
孩子的安全是首先考虑的。

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

宝宝生日
2010-06-26 
帖子
421 
老师的素质,还有我比较关心伙食

Rank: 12Rank: 12Rank: 12

宝宝生日
2009-04-20 
帖子
235 
渲 发表于 2012-7-18 09:10
同样关注孩子点滴成才的妈妈们,0-5是孩子成才的第一个关键期,5岁之前会基本形成孩子的性格,所以 ...

环境也很重要,还有就是老师的素质

‹ 上一主题|下一主题
0-5岁是孩子成长关键期,选择一家幼儿园,到底应该最关注什么呢 ...
快速回复

广东省通信管理局互联网清理整顿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粤B2-20220217粤ICP备09174648号粤网安备案号:4406043013582公安机关备案号:44010602000110Copyright 2004-2017 盛成科技 All Right Reserved版权所有    版权保护投诉指引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 电子营业执照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粤网文[2016]7051-1702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涉未成年人有害信息举报电话:020-85505893/18122325185 举报邮箱:kf@mama.cn 涉未成年人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中国互联网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kf@mama.cn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