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一主题|下一主题 go 回复: 43 | 浏览: 4632 |正序浏览 | 字体: tT
猪猪

初 二

Rank: 12Rank: 12Rank: 12

宝宝生日
2009-05-07 
帖子
278 
1
发表于 2011-7-17 15:55 |只看该作者 | 最新帖子 | 查看作者所有帖子 | 发短消息 | 加为好友 | 字体大小: tT
内容简介:

《爱和自由》是著名的蒙特梭利教育专家孙瑞雪《爱和自由——新儿童教育法》的最新版本(第3版)。该书的前2个版本通过网上邮购和直销在全国各地千万个家长中流传。本版对前一个版本稍稍作了修改,将原来理论性较强的篇章标题改得更为通俗易懂,并在每个标题下将章中内容作了提炼,以便于阅读。
这是一本关于孩子,而不是孩子的书,正如作者所说:我爱孩子们,始终小心翼翼地仰视他们。这本书不是教你具体的方法和技巧,而是告诉我们蒙台梭利教育的核心和理念:对孩子的爱和尊重。书中的每一章讲解了一个观念,辅以生动的例子。本书可以作为蒙台梭利教育的精彩入门书。
作者简介:

孙瑞雪

蒙特梭利教育专家
生于1962年,毕业于宁夏大学中文系。现任宁夏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第二届委员会委员、宁夏妇女联合会委员、《银川晚报》特约撰稿人、银川电台特约嘉宾主持、宁夏蒙特梭利幼儿园园长、北京心智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她是国内第一所蒙特梭利幼儿园的创办者,在国内外幼儿教育界颇具声望。从1998年起为《银川晚报》蒙特梭利科学教育方法讲座栏目撰文,写有文章100余篇约100万字。从1995年起应邀到全国许多城市进行蒙特梭利教育讲座,受到热烈欢迎和高度评价,并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蒙特梭利教师,相继在宁夏电视台、银川电视台、兰州电视台做过多次专题报导。2000年出版了教育学术专著《爱和自由——新儿童教育法》以及合著出版《心智教育成长丛书》——《和孩子终生分享数学逻辑的快乐》上下册;《观察与创造》《想象与创造》《心灵与创造》。
第三版前言:

《爱和自由》来源于一部演讲稿,最初由学员们根据录音整理出来,在家长中、在网上广泛流传,后经作者整理,20008月出了第一版,20003月再版。前两版均未走图书发行渠道,仅通过网上邮购和直销在全国各地千万个家长中流传。
我们都曾经是孩子,成年后,我们又有了孩子。孩子给我们带来希望和欢乐,也给我们带来困惑和焦虑,孩子的成长是每个家庭大事中的大事。因此,当家长们发现有这样一本书能帮助他们真正了解孩子、给孩子带来幸福时,他们的感激和欣喜便油然而生,这就是《爱和自由》广泛流传的秘密。

馨馨妈

初 二

Rank: 12Rank: 12Rank: 12

宝宝生日
20100430 
帖子
315 
回复 我家宝宝0317 的帖子

最近正在看这个

天津如果有爱和自由的幼儿园就好了。

猪猪

初 二

Rank: 12Rank: 12Rank: 12

宝宝生日
2009-05-07 
帖子
278 
回复 you_meng 的帖子

说明孩子比较独立了。不过还是得多角度地看待问题,书也是一样,他说的不一定完全对,我们选择他正解的来做就好
檬檬

大 专

Rank: 17Rank: 17Rank: 17Rank: 17Rank: 17Rank: 17Rank: 17Rank: 17

宝宝生日
2008-9-19 
帖子
1447 
我自从前个月看了这本书后,就被我妈说我宠着孩子。呵呵。至从看了这本书,我总是占在他的角度去理解孩子。当然现在孩子也学会了很多,比如自己穿衣服,自己穿鞋子,自己洗衣服,啥事都得自己来。,,,就是有时候啥都得听他的。
猪猪

初 二

Rank: 12Rank: 12Rank: 12

宝宝生日
2009-05-07 
帖子
278 
回复 绚丽的黑蝴蝶 的帖子

亲,不是的,只是看到这书写得好,发来跟大家分享的
泽然妈

高 二

Rank: 15Rank: 15Rank: 15Rank: 15Rank: 15Rank: 15

宝宝生日
2010-01-09 
帖子
1100 
回复 我家宝宝0317 的帖子

亲  这都是你一点一点敲进来的嘛?辛苦啊!!
猪猪

初 二

Rank: 12Rank: 12Rank: 12

宝宝生日
2009-05-07 
帖子
278 
在“奖罚无用”这个教育观点中,蒙特梭利进一步做了阐述。她认为,那些具有崇高而伟大理想的人“绝对不会被那些微不足道的‘奖励’所吸引,也绝不会被那些‘惩罚’的痛苦所吓倒。”也许人们认为,崇高和伟大属于成人,而非儿童,但蒙特梭利则认为:人有一种趋向完美的自然向心力。这种东西在儿童期更像一种地心引力。如果我们对待我们的孩子能以爱为先决条件,让儿童的品质按自然的形成方式发展,不是进行道德说教,而是给他们以积极行动的机会,这要比我们想象的好得多。
什么是自然形成?什么是积极行动的机会呢?
儿童在很大程度上比成人都关心那些伟大的事,他们总会问:“小偷为什么要偷东西!”“为什么有人要吃饭?”“渠里的水为什么是臭的?”“为什么不能抓青蛙?”他们喜爱动物和植物,他们喜欢玩水。到了五六岁,他们所关心的问题几乎可以说都是我们社会问题和生存问题,他们问宇宙,关心地球。总在说我长大了要做什么。有的孩子说:“长大了我当妈妈,我要给我的孩子买多多的吃的和玩的。”这难道不是在教成人如何做父母吗?在蒙特梭利幼儿院里,有很多孩子都在对妈妈说:“等我长大了,我要办工厂,让穷人都有工作。”“我要造一个造钱工厂,让所有的穷人都有钱。”如果我们成人在儿童自愿关心这些事,并对这些事感兴趣时,将这些问题同孩子认真交谈,儿童的理想就能建立。这就是知识的用途。知识应该同人的生命如水乳般交融,当人实施理想和愿望时,它成为一种能力出现而不成为所谓的工具。
我们如果清醒的话,应该知道儿童的这种兴趣和爱好不是靠奖罚而来,而是天生的。有一次孩子们到农村渠里玩,他们提着桶,脸上身上到处是泥,其中一个孩子的一只鞋陷在泥里,怎么也摸不着了。一个孩子问:“为什么是泥水?”不等老师回答,另一个孩子说:“环境被破坏了,树被砍了。泥被冲进了黄河。”这个自发的讨论持续了很久。孩子们又回到了一个老问题上:“等我长大了……”
“人的一切成功,人的一切进步,都靠人的内心力量。”

猪猪

初 二

Rank: 12Rank: 12Rank: 12

宝宝生日
2009-05-07 
帖子
278 
我可以举一个相反的例子,一个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生了一个儿子,他准备把儿子培养成一个天才。在儿子三四岁的时候,这个孩子会几国的语言,6岁的时候考入中学,12岁上了哈佛大学,16岁攻读哈佛大学博士学位。心理学家每一分钟都让他孩子不断地“吸收、吸收”。18岁时,孩子成为英国伦敦一家商店的售货员,他什么都不干,他拒绝任何有“知识性的活动”,他做一名售货员,特别高兴。他“满腹经纶”没有用处。事实上“”知识使他非常苦难。我想,如果我们只有一个大脑而没有感官,我们让它为这个世界服务,使它成为工具,而没有其他东西会好一点。但我们还有感觉、心理、精神和心灵。我闪必须寻找到我们自己,才不会痛苦。人的发展、人的精神必须从感觉中发展并由感觉伴随着。

  人的成长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心理的成长过程,他并不是一个智力的成长过程,智力成长是附着在心理成长上的。如果我们按照这个精神胚胎让他自然地发展,这个人就会变成一个人才。儿童的这种自然的发展规律一旦遭破坏,他的整个发展都不会正常,包括智力。蒙特梭利曾经说过,我们要做孩子精神上的仆人而不是主人。

  但是今天,当我们把智力、儿童的自我,知识各分一堆时,一切都被破坏了。我们找不到也感知不到儿童内在的秘密了。当我们急切地想让孩子发展智力时,一切都变了。迫不及待地想让儿童获得知识的想法桎梏了我们,并使我们产生了偏见,还有一大堆被称为知识的垃圾,破坏了一个具有生命和人格魅力的人的发展。我们知道儿童的这种精神胚胎并相信他,人害成长的秘密才会在一个漫长的过程中展现给我们。
只有内驱力才是最强大的

猪猪

初 二

Rank: 12Rank: 12Rank: 12

宝宝生日
2009-05-07 
帖子
278 
人类早期发展规律跟有些动物是相同的,比方说蝴蝶,母蝶将卵产在树杈中间,它刚生下来,必须要吃特别嫩的叶子,它怎么去吃嫩的叶子呢?它对光的感觉特别敏感,一生下来就会向着光线最亮的地方爬过去,那个梢头必定是最嫩的叶子。但是当它开始强壮起来的时候,他这个敏感期就丧失了,它能够吃粗糙的叶子的时候,他对光的感觉就完全消失了。这个感觉过程实际也是遵循它的成长过程,没有人的控制。

  动物的成长在很大程度上是这样的,而人类的成长同动物不同的是人类有了精神。问题就出在这儿。因为人类一直都不会为某一个孩子不会长大而担忧。但却认为精神的种子从不曾在儿童内在存在过,它需要成人来种植和给予。也就是说,我们从不认为儿童的精神也有一个自然、有序的成长过程,它仅仅需要我们给予一个适合内在精神发展的环境。在儿童的精神上,我们一直在充当一个角色——“造物主”。但我们却说,从来没有什么“上帝”,那是因为我们的自大而无右怀疑地代替了他。让我们来看看儿童是如何依靠他自己,并同环境建立起和谐的关系而发展自我精神的,并“帮助孩子的身心自然发展”的。比如语言。儿童是如何学会语言的呢?任何一个国度和民族的儿童,他都能够在这充满声音的世界中听到和学会人类的语言,并学会语言中的各个细节,他会固定语言的精细而牢固地建立起自己心理个性的一部分。这种发展,绝没有人去专门给他上课、教授,我们不难看出,六岁前的儿童更喜欢看你做什么而不是听你说什么。儿童的语言能力是依靠他自己作用于环境的结果。所以心理学家才肯定,儿童三岁前所掌握的能力,成人需要六十年的努力才能完成。我们为什么不思考一下,这是为什么呢?实际人类已经发现了这个秘密——儿童是通过自我来建构自己的。

猪猪

初 二

Rank: 12Rank: 12Rank: 12

宝宝生日
2009-05-07 
帖子
278 
人类早期发展规律跟有些动物是相同的,比方说蝴蝶,母蝶将卵产在树杈中间,它刚生下来,必须要吃特别嫩的叶子,它怎么去吃嫩的叶子呢?它对光的感觉特别敏感,一生下来就会向着光线最亮的地方爬过去,那个梢头必定是最嫩的叶子。但是当它开始强壮起来的时候,他这个敏感期就丧失了,它能够吃粗糙的叶子的时候,他对光的感觉就完全消失了。这个感觉过程实际也是遵循它的成长过程,没有人的控制。

  动物的成长在很大程度上是这样的,而人类的成长同动物不同的是人类有了精神。问题就出在这儿。因为人类一直都不会为某一个孩子不会长大而担忧。但却认为精神的种子从不曾在儿童内在存在过,它需要成人来种植和给予。也就是说,我们从不认为儿童的精神也有一个自然、有序的成长过程,它仅仅需要我们给予一个适合内在精神发展的环境。在儿童的精神上,我们一直在充当一个角色——“造物主”。但我们却说,从来没有什么“上帝”,那是因为我们的自大而无右怀疑地代替了他。让我们来看看儿童是如何依靠他自己,并同环境建立起和谐的关系而发展自我精神的,并“帮助孩子的身心自然发展”的。比如语言。儿童是如何学会语言的呢?任何一个国度和民族的儿童,他都能够在这充满声音的世界中听到和学会人类的语言,并学会语言中的各个细节,他会固定语言的精细而牢固地建立起自己心理个性的一部分。这种发展,绝没有人去专门给他上课、教授,我们不难看出,六岁前的儿童更喜欢看你做什么而不是听你说什么。儿童的语言能力是依靠他自己作用于环境的结果。所以心理学家才肯定,儿童三岁前所掌握的能力,成人需要六十年的努力才能完成。我们为什么不思考一下,这是为什么呢?实际人类已经发现了这个秘密——儿童是通过自我来建构自己的。

‹ 上一主题|下一主题
爱和自由是相对的吗?我看一起来看专家怎么诠释《爱和自由》的 ...
快速回复

广东省通信管理局互联网清理整顿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粤B2-20220217粤ICP备09174648号粤网安备案号:4406043013582公安机关备案号:44010602000110Copyright 2004-2017 盛成科技 All Right Reserved版权所有    版权保护投诉指引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 电子营业执照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粤网文[2016]7051-1702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涉未成年人有害信息举报电话:020-85505893/18122325185 举报邮箱:kf@mama.cn 涉未成年人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中国互联网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kf@mama.cn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