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日带珺逛超市,走到图书区的时候,娘俩都停住了脚步,分头寻找自己喜爱的图书。在那里我发现了一本《与孩子一起成长》,当时只是粗略地翻了翻,我便喜欢上了这本书。回到家立刻到卓越网上搜寻,搜到后便毫不犹豫地买下了。
快递于今天上午将书送到我的手里,拆开包装翻开书,前言中的一句话深深地触动了我“一百年以后,你现在开什么车、住什么房、赚多少钱,都变得无关紧要。而有关紧要的,是你如何教育孩子;孩子只有一个,是希望,也是责任,如果孩子没有教育好,工作、事业、金钱、地位、名誉都会变得没有意义。”别说一百年后,这句话用在当今的社会也是再合适不过的了。趁着珺午睡的功夫,看了其中的《孩子的童年只有一次》。
文章的开始举了个实例:
炎炎夏日,妈妈又带着儿子去上补习班。
儿子不耐烦地说:“我才上二年级,再说我已经很努力学习了,你还送我去那些补习班。”
妈妈说:“别人的孩子都上,我们不能输在起跑线上。”
儿子小声嘀咕:“我都快要累死在起跑线上了。”
妈妈细长的眉毛一挑:“你在嘀咕什么?”
儿子吐了吐舌头说:“没什么,好热,我们赶紧走吧。”
看到上面的实例,在现实生活中这样的“妈妈级”家长大有人在,多数家长都属于“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信奉者,为了让孩子在激烈地竞争中成为“有虫吃”的“早起的鸟儿”,这种早起被越来越提前了,甚至已经提前到了幼儿时期,现在幼儿园的孩子被各种各样的兴趣班包围着。每每和朋友聊天的时候都会涉及到孩子的问题,朋友的孩子比珺大1岁,可是大休的两天时间几乎被兴趣班占去了3/4的时间,我便问朋友,这样孩子不会感到累吗?同学的回答和实例中那位妈妈的回答一样。说实话我真不知朋友的孩子会忍耐多久,我也不能确信这样的孩子,就真的能够变得出类拔萃吗。
还有在珺的英语班,有一位7岁的“大姐姐”,私底下这个小女孩和我说过很多次,她不喜欢上这个英语班,是她妈妈非要给她报名的。因为不喜欢所以成绩就不是很好(这里没有贬低小女孩的意思)。因为已经熟识了,我也曾经和小女孩的妈妈交谈过,既然孩子不喜欢不如退掉,腾出来的时间可以做些孩子喜欢做的事情,岂不是更有意义。谁知这位妈妈竟说对她来说疯玩才是最有意义的,与其疯玩不如坐在这里学点东西。对于这位妈妈的观点我真是不敢苟同。
书中介绍说,让孩子很小就开始学习某些技巧,不仅违背人类大脑的自然发育过程,还占有了孩子童年时至关重要的两样活动时间:一是嬉戏玩耍时间,二是和家长共度亲密时光。过早地让孩子接受各种知识的学习,培养所谓的兴趣,不仅会让孩子兴趣全无,产生逆反心理,而且会破坏孩子的想象力。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想象力无章可循,而知识则是符合逻辑的,学龄前的儿童脑子里,想象力占据主导地位,如果过早地让孩子学习既定的知识,就会破坏孩子的想象力与创造力。
社会在进步,人们的生活水平在不断提高,幸福感和快乐感在不断减退,后辈们承担的压力越来越大。家长们只有方平心态,尽量不要增大孩子的压力。书中提到如果将人生比作一场竞赛,那么这场竞赛应该是马拉松,漫长而考验耐力。谁能将体力保存到最后冲刺的时刻,谁就能获得最终的胜利。因此父母不应让孩子盲目追求“起跑线的速度”,而应该教他们保存实力。如何保存实力,答案就是把童年还给孩子,让孩子享受人生中最无忧无虑的时光,从而保持身心的健康,为将来的拼搏与奋斗提供保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