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45678910下一页
返回列表 发新帖回复
‹ 上一主题|下一主题 go 回复: 116 | 浏览: 10660 |正序浏览 | 字体: tT
蛋蛋

高 二

Rank: 15Rank: 15Rank: 15Rank: 15Rank: 15Rank: 15

宝宝生日
2012-10-15 
帖子
412 
1
发表于 2014-5-17 10:56 |只看该作者 | 最新帖子 | 查看作者所有帖子 | 发短消息 | 加为好友 | 字体大小: tT
本帖最后由 v1p°ㄚ頭 于 2014-6-28 18:00 编辑

我正在参加怀孕日记活动: http://www.tjmama.com/thread-1114633-1-1.html
已有 1 人评分妈豆 收起 理由
喜羊羊@tj + 20 首页推荐!

总评分: 妈豆 + 20   查看全部评分

蛋蛋

高 二

Rank: 15Rank: 15Rank: 15Rank: 15Rank: 15Rank: 15

宝宝生日
2012-10-15 
帖子
412 
今天又去做筛查了,奶奶的告诉我做溶血不能吃早点,你倒是早说呀,害我又白跑了一趟
蛋蛋

高 二

Rank: 15Rank: 15Rank: 15Rank: 15Rank: 15Rank: 15

宝宝生日
2012-10-15 
帖子
412 
6、高烧三天不退,一定要看医生,不建议家长自行在家使用酒精擦拭等刺激性较大的方式给宝宝降温。

黑榜24号——孩子烫伤后涂抹盐水、酱油、牙膏。

对于学龄前儿童来说,烫伤烧伤是威胁很大的一种常见伤害。温度超过50°C时,在数秒钟之内即可导致皮肤严重受损。不少家长对于孩子烫伤后如何处理不太了解,使用盐水、酱油或牙膏涂抹进行救治,其实这样做反而会恶化伤情。

孩子烫伤后涂盐水、酱油、牙膏都是不可取的。

临时所制盐水不一定是生理盐水,浓度有所偏离。并且盐水并不能起到散热作用;烫伤后也不能用酱油涂抹,首先酱油含有盐,会使创面细胞脱水收缩,加重损伤。其次,酱油不是无菌的,如果不进一步处理,有可能引起感染。再次,酱油的黑褐色覆盖了创面,影响了医生对创面深度的判断;涂抹牙膏则会让热能包裹在皮肤上继续伤害皮肤。

孩子烫伤后正确的处理方式应是:“冲、脱、泡、盖、送”。这五个步骤缺一不可,顺序也不能乱。
1.冲
直接用缓和、流动的自来水对准烫伤部位冲,越快越好,并坚持20分钟以上。
2.脱
边冲边用轻柔的动作脱烧伤者的外衣。当衣物与局部皮肤粘连在一起时,不要强行剥离,可剪掉粘连周围没有粘牢的衣物,而让粘牢的衣物保持原样。
3.泡
用冷水浸泡创面,大概30分钟左右。
4.盖
用无菌敷料包扎,可起到保护作用,同时敷料还可以吸收创面渗出的组织液体。冷却后,用干净的纱布轻轻盖住烫伤部位。
如有水泡,不可压破,以免引起感染。一般开水烫伤形成的水泡是无菌的,表皮没有破损,此时如果水泡不是很大,不需要挑破。另外,水泡不挑破,皮肤是完整的,细菌不易进入,所以不易发生感染,起泡的皮肤还能起到保护创面的作用。
5.送
尽快送到具有救治烧伤经验的医院治疗。
蛋蛋

高 二

Rank: 15Rank: 15Rank: 15Rank: 15Rank: 15Rank: 15

宝宝生日
2012-10-15 
帖子
412 
黑榜22号——嚼食喂孩子

往往孩子感染幽门螺杆菌主要是大人传给他的,例如大人嚼食喂孩子,大人用自己用过的碗等食具给孩子用,没有分歺造成家人混吃同盘菜等。不健康的喂养方式遗害无穷。

幽门螺杆菌感染率在幼年时较高,与喂养方式不当密切相关。喂养幼儿时,不能将咀嚼过的食物喂给孩子。

致龋菌是哪里来的捏?原来是从大人口腔中传染来的,当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叔叔姨妈要将自己的龋齿,牙周病及时治疗哟。有健康的牙齿,清洁的口腔是对下一代负责。提醒:孩子要用自己专用的碗和勺。

黑榜23号——发烧使用酒精擦浴

许多家长在宝宝发烧时都会使用酒精擦浴的方式为其降温,但对酒精擦浴的操作却一知半解,因而造成一些不良后果甚至意外的报道屡见不鲜。皮肤黏膜可以吸收酒精和药物,虽然与口服与注射相比,其吸收能力是较弱的,但由于婴幼儿药物中毒剂量低,皮肤黏膜面积相对较成人柔软,所以婴幼儿外用药物中毒的情况经常出现。酒精擦浴降温如果浓度较高,用量过大,擦浴方法不规范,擦浴时间过长,会导致过量酒精从皮肤吸收入血液,就会引起急性酒精中毒。

网易新闻曾报道两个月的男婴小海因外婆用白酒为他擦拭身体而导致酒精中毒,被送入了重症监护室。

新浪新闻也曾报道男婴唐军发烧后家人用大量的白酒为其擦浴,出现呼吸不规则、全身抽搐的情况,后送医经血液检查后专家确诊为酒精中毒伴呼吸衰竭。

家庭用酒精擦浴,往往达不到理想效果,其原因是家长不容易掌握到大血管流动的部位,这样退热效果有限,反而增加孩子的寒战放射。因为酒精蒸发过程中会带走皮肤表面的热量,使皮肤收缩出现寒战反应,更不利于体内热量散发。建议家庭内还是采用温湿敷和洗温水澡,这样比较安全。

婴儿发烧用酒精推拿,酒精的量控制的不好的话容易引起酒精中毒。

婴幼儿出现发烧的状况,我们建议:
1、多喝水
2、温湿敷
3、温水浴
4、体温超过38.5度要服用退热药
5、最好两种退热药
蛋蛋

高 二

Rank: 15Rank: 15Rank: 15Rank: 15Rank: 15Rank: 15

宝宝生日
2012-10-15 
帖子
412 
黑榜17号——婴幼儿喂葡萄糖

常有家长抱怨几个月的宝宝不爱喝水,问能不能用葡萄糖水、果汁等有味道的水来让孩子多喝水,以免“上火”?这是家长的一个常见误区,即认为一定要多喝水 才是健康。其实小宝宝喝奶为主,奶中含有相当多水分已能满足机体需要,孩子自然不喜欢再喝水。只要观察到婴儿的小便是微黄或者无色的就说明不缺水。

我不主张孩子喝葡萄糖水,因为孩子对甜味亲和力最强,孩子以后就不爱喝白开水了。而且葡萄糖水是含有热量的,除了糖没有其它营养,如果糖水吃多了肯定会影响正常奶量的摄入。

有很多网友经常地给孩子喝葡萄糖水,有为新生儿退黄;有为不喝白水时作调味品;有为营养素添加。只有低血糖才需口服葡萄糖。葡萄糖作为单糖,肠道内没有 限速酶,口服后会使血糖升高,造成胰腺和肾脏应急,对身体不利。静脉注射葡萄糖需要控制输注速度,而口服很难控制肠道吸收速度。

葡萄糖属单糖,在肠道不需消化而直接吸收。对婴儿黄疸,通过增加喂养量,致使排便量增加,才可增加肠道内的胆红素排出量,减少体内胆红素水平,进而达到降低黄疸的效果。葡萄糖的吸收过程只增加血中葡萄糖含量,不会增加排便量,因此不利新生儿退黄。

以往新生儿在出生后6小时未开奶前,常被喂以葡萄糖水来防止低血糖和脱水。但对于绝大多数宝宝大可不必。新生儿是伴着水、葡萄糖和脂肪储存而诞生的。最 初几天,少量初乳完全能够满足需求,无需添加任何饮料和母乳代用品。最初使用奶瓶奶嘴喂糖水和代乳品,容易产生乳头错觉,甚至导致母乳喂养失败。
蛋蛋

高 二

Rank: 15Rank: 15Rank: 15Rank: 15Rank: 15Rank: 15

宝宝生日
2012-10-15 
帖子
412 
黑榜16号——炎琥宁等中药注射剂

早在2009年9月1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布的第23期药品不良反应信息通报曾指出,穿琥宁注射剂和炎琥宁注射剂的严重不良反应事件问题较为突出,使用这两种注射剂时应严格掌握适应症,并谨慎用于儿童患者。

据搜狐健康报道,2012年9月初,合肥10余名婴幼儿注射炎琥宁后,普遍出现休克状况。且此前8月,江苏11名患者使用该注射剂后也出现不良反应,被当地药监局叫停。

炎琥宁注射剂已经有「前科」了,而且还劣迹斑斑。比如,有论文显示,「2008-2009年深圳市各级医疗机构上报的药品不良反应/事件中,炎琥宁连续两年位于中药或中药来源注射剂的首位。」

炎琥宁是由爵床科植物穿心莲提取物穿心莲内酯化、脱水、成盐精制而成的脱水穿心莲内酯琥珀酸半酯钾盐。严重不良反应以全身性损害为主。主要症状为过敏性 休克、过敏样反应、寒战、高热等,而皮肤及其附件损害主要表现为皮疹,其中,53%的患者为14岁以下儿童,38%的死亡患者因为药品引起过敏性休克。


随便查一下百度,中成药针剂还真多如双黄连,清开灵,醒脑,细辛脑,喜炎平、炎琥宁,血栓通、参麦注射液、生脉,丹参,银杏叶提取物、水蛭、黄芪、青蒿、柴胡,莪术油......如果医生给你用什么中成药针剂,建议你要拒绝,这些药在我眼里是没有用的,并且副作用大!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提醒关注喜炎平注射液和脉络宁注射液引起严重过敏 (2012-06-26)
“喜炎平”,2011年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病例报告数据库中有关喜炎平注射液涉及14岁以下儿童患者病例报告达1048例,占整体报告的 71.00%;其中严重报告28例,占整体严重报告57.14%。儿童报告主要不良反应表现为过敏样反应、过敏性休克、紫绀、呼吸困难等。
‹ 上一主题|下一主题
【坤如玛丽杯】怀孕日记+婴儿用品黑名单,猴枣散,七星茶榜上有 ...
快速回复
12345678910下一页
返回列表 发新帖 回复

广东省通信管理局互联网清理整顿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粤B2-20220217粤ICP备09174648号粤网安备案号:4406043013582公安机关备案号:44010602000110Copyright 2004-2017 盛成科技 All Right Reserved版权所有    版权保护投诉指引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 电子营业执照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粤网文[2016]7051-1702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涉未成年人有害信息举报电话:020-85505893/18122325185 举报邮箱:kf@mama.cn 涉未成年人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中国互联网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kf@mama.cn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