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liuningyuan52 于 2012-11-8 02:40 编辑
分享主题:我们与宝宝误解太多——人格类型的差异
主持人:巳申
分享嘉宾:陈老师(资深人力资源管理专家,高级培训讲师,在人力资源管理,人际沟通,家庭亲子关系等方面有丰富的培训咨询经验)
幼儿是一个奇特的群体,他们会为我们带来惊喜,也常常使我们迷惑和苦恼。我们鼓励甚至强迫内向的孩子尽快结交新朋友,要求孩子长时间集中精力,希望每一个孩子做事井井有条,批评他们编造无中生有的故事,教育他们不能说谎,我们更是努力的塑造一个完全符合社会价值标准的完美小孩……但是,我们是否思考过,孩子是真的如一张白纸来到这个世界,任由我们按照自己的意愿批量设计,还是他们本身就是个性的降临人间,等待我们发现、接受进而发展其本性?在11月3日的亲子分享会中,就幼儿园阶段孩子的常见行为案例以及陈老师多年的咨询经验和大家分享了人格类型工具MBTI的相关知识,并通过大家分享的日常生活中的情境和角色扮演,让大家体会了MBTI的四个维度,包括人们对内外部世界不同兴趣的差异(内倾型和外倾型),搜集接受信息的不同方式(感觉型和直觉型),判断的不同方式(思考型和情感型)以及处理外部世界的不同形式(感知型和判断型);并从一个母亲的视角帮助妈妈们尝试解读孩子的行为密码。 我们从日常的行为表现中观察孩子们较为一致的行为倾向,并结合相关影响因素,比如家庭环境,成长经历等发现每个孩子不同的个性特征,从而理解孩子的特殊行为,接受孩子的不同类型,充分发展其个性。我们的观点是微笑着拥抱我们的天资差异,扬长纳短。我们没有必要把一个内倾的孩子强行改变成外倾,也没有必要要求让一个感觉型的孩子看到抽象画中的情感流露。通常被认为的成功改变给孩子带来的是成长的扭曲。 1.通过妈妈们的分享,我们会发现有些孩子从幼儿园回到家中会主动的和父母分享一天的见闻,比如,中午饭吃的是什么,今天在幼儿园玩儿了什么,这些孩子会非常关注外部的人和事,享受并且渴望与别人交流,他们的能量来源于外部世界。相反,我们也会发现有一些小朋友回到家后,不会和家人主动分享,但这并不代表他们漠视周遭,当你询问他们的时候,他也会告诉你他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甚至有的时候你会惊奇的发现他们还有自己的见解。这些孩子更为关注他们内心的天地,他们会默默地思考,因此有的时候家长会误认为这些孩子反应慢,不够聪明。外倾型的孩子能够很快和外部世界建立联系,从外部吸收能量,并且将能量很快扩散,有广泛的涉猎,但同时可能不够深入;内倾型的孩子从内部获得能量,追求私人空间,注重追求深度,但同时与外界的联系不够广泛。 2.陈老师在分享会上分享了一张华德福老师的湿水彩画作,妈妈们纷纷描述了自己的感受,有些人看到了色彩和线条,有些人看到了山川河流,而有些人看出了一个充满情感的故事。同样一幅画,在不同的人眼睛里是完全不同的景象。通过这个简单的方法帮助大家认识到每个人接受信息的方式可能是截然不同的,一些人是感觉型,另一些人是直觉型。在生活中,直觉型的人往往比感觉型的人更快作出判断,从而造成直觉型的人更聪明的误解。因此,当你面对一个感觉型的孩子时,需要给孩子充分的时间让他们用五官,用实在的方式去了解事物,这些孩子很有可能只相信他们真真切切看到的东西。因此感觉型的孩子可能表现出来会很擅长做一些动手的活动,而直觉型的孩子会在创意性的活动中表现的更为突出。讲到这里,我们希望再次强调,性格无所谓好坏,我们希望看到雄鹰展翅高飞,而不是执著的练习奔跑。 3.第三个维度反映的是判断和做决定的方式:分为情感型和思考型。情感型在做决定的时候考虑“人”多于“事”,比如,做这样的决定别人会怎么想,有没有人会不高兴,我这样说他们会不会对我有意见等等,这些都说明,主观的因素在情感型做决定时起到决定性作用,他们在作决定的时候会将自己放到其中,想人所想,感同身受。相反,思考型在做判断的时候会进行客观的逻辑思考,他们会置身事外,从事情本身出发,而极少掺杂个人情感,他们认为,白色就是白色,不会因为某些人的感受而把白色说成乳白色。他们非常客观理智,但是往往给人不近人情的感觉。而情感型的人在思考型眼中是缺少原则的,不客观的,甚至有时候给人“假”的感觉。往往冲突的根源就来源于不同的类型。因此,一个思考型的妈妈和情感型的孩子在沟通中就必须照顾到孩子的特点,很有可能妈妈一个很直接的表达会伤害到情感型孩子的内心。尤其是当这个孩子还是一个不乐于表达的内倾型的儿童,就很有可能对孩子的自信心造成伤害并且破坏亲子之间的信任关系。相反,对于思考型的孩子,父母在沟通的时候就可以更加直接,没有必要做很多的铺垫。同时,情感型的父母和思考型的孩子在交流时,更需要依赖逻辑思考而不是情感的抒发。 4.你会发现有一些孩子天生能够表现出来对事情很强的规划性,如果一旦打乱他们自己的习惯和计划,他们会非常的不舒服,这些孩子往往希望事情按部就班,周遭井井有条,当他们懂事之后他们就会把东西放到该放的地方,稍大一些就会表现出提前完成计划的倾向。相反,有一些孩子会更喜欢顺其自然,会把事情拖到最后一秒才完成。他们觉得计划赶不上变化,任何变化都会有应对的措施。前者是判断型,而后者为感知型,倾向不断的感知世界,而本能的排斥做出判断。判断型的父母会认为感知型的孩子没有计划,想的多做的少,甚至会给孩子下懒惰的定义。无论是西方还是东方的传统价值观都是偏向判断的,希望一切都井井有条,因此,在父母看来,常常觉得感知型的孩子必须改变。但是,我们还是要说,性格没有好坏,与孩子的天性合作,孩子才能得到最好的发展。 总之,每个人都有与生俱来的天性,无所谓优,无所谓劣。我们父母能够做的就是了解自己,了解孩子,接受并尊重孩子,根据孩子的性格类型调整自己的行为和交流方式,让孩子能够得到充分的认同感,在一生中自信于所长,舒展于所短。 亲子的沟通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无比的耐心和信心。希望每位家长都能够微笑的拥抱孩子的天资差异,和孩子共同成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