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各位早已意识到社会通货膨胀日益严重,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意识到理财的重要性,但遗憾的是,谈及理财,有60%的人的第一反应就是投资,尤其是投资金融产品。
事实上,科学理财并不只是投资这么简单,而是一门严谨的财务规划课程,包括预算,储蓄,投资三方面,而投资是建立在合理规划前两者的基础之上的,没有一个对收入和支出的系统预算与合理的应急养老等储蓄,任何投资实际都是没有多大意义的(因为即便你赚了钱还是不会花),而很多人恰好忽略了前两者的重要性。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做到科学理财呢?
第一步——预算。当我们走在伦敦的街头,一个十六七岁的高中生都可以告诉你,他每月从父母得到的零花钱是多少,周末及节假日的打工收入是多少,以及可以向银行透支多少,然后计算出应该买多少零食和服装,与朋友开多少次party,情绪消费可占理性消费的最大比重,等等。
当然,我们暂时还无法指望中国的高中生就能做到这一点,但即便是踏入社会的职业青年,我们都遗憾地发现,他们对于自己的支持几乎从来不做任何预算!(有些时候只是凭着惯性笼统地想了一下,但并未认真做过科学预算,)
我认为预算才是最重要的一步,不会花钱的人又怎么会理财呢?大部分人的收入都是固定的,在此基础上计算出房租,养车费以及食品日用品等生活必须品的总开支,根据剩余来决定奢侈品、交际等其他开支,但很多时候我们总是低估了这一部分的比重,尤其是女性朋友们,往往更容易进行冲动性消费,当我们做好了预算之后,就可以要求自己一切开支严格按预算执行,这样就可以减少冲动型消费了。
第二步——储蓄。在对一个月的开支做了系统规划后,我们会考虑把剩余的财富储蓄起来,我认为这个比例在30%以上是较为合理的。鉴于中国目前的福利制度,相信没有多少人敢把养老的大事寄希望于政府(至少不敢完全寄希望于政.府),所以储蓄就显得至关重要了。
谈到养老问题上,很多中国人尤其是农村人至今还有一个根深蒂固的认知——养儿防老。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家庭和生活,寄希望于子孙也不见得就100%有保障,很多父母可能对此会心理失衡,认为自己养育了孩子18岁,孩子反哺父母是一件理所当然的事,但大多数父母不愿意承认的是,孩子最纯真的年代都是跟父母在一起的,所有的快乐也都给了父母,这算不算一种报偿呢?(文化层次的东西在此不做深入探讨。)
第三步——投资。当我们的储蓄有了一定的积累,接下来考虑的才该是投资。但任何投资就会带有一定的风险,我们应本着“理性判断,切勿跟风”的原则做出选择。如果你对想要投资的产品完全不熟悉,那请先了解它,在选择是否投资,别盲目一头栽进去。
我曾经在广州的一个菜市场买菜时,一个阿姨正兴致勃勃地跟其他摊位的同行讨论着个股行情,我不得不感到惊讶:中国随便一个普通百姓都如此具有投资意识!那我们还没有理财意识的怎么办呢?那就只有学习呗。如果你并不了解金融产品,又不肯学的话,还是把钱老老实实地存入银行,虽然通胀会使货币贬值,但至少不会使你亏损。对于对金融市场有些了解,有闲钱的人,可以去尝试下投资,本人一直相信富翁钱不是存出来的,是理出来的。(待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