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一主题|下一主题 go 回复: 8 | 浏览: 991 |倒序浏览 | 字体: tT

Rank: 4Rank: 4Rank: 4Rank: 4

宝宝生日
null 
帖子
14 
1
发表于 2011-11-28 16:54 |只看该作者 | 最新帖子 | 查看作者所有帖子 | 发短消息 | 加为好友 | 字体大小: tT
11月27日今晚报
天津河西四幼有手足口病,目前陆续隔离发病的班级。据天津市儿童医院的大夫说,这个病已经过了流传旺季,可今年有个特点,不是郊区患儿多,而是市内上幼儿园的孩子发生互相传染的多!很多幼儿园发现病例不报,也不及时通知其他家长,正是因为这种态度让病毒蔓延。
这是我才在微博上看到的 大家一定要注意自己家的宝宝啊!

Rank: 4Rank: 4Rank: 4Rank: 4

宝宝生日
null 
帖子
14 
解读手足口病
病理成因:
  手足口病是肠道病毒引起的常见传染病之一。引发手足口病的肠道传染病毒有二十多种,EV71是常见的一种,简称为EV71。常引起儿童手足口病、病毒性咽峡炎,重症患儿可出现为肺水肿、脑炎等,统称为肠道病毒EV71感染疾病。一年四季均可见到,以夏秋季较多。可以通过玩具、食具、鼻咽分泌物、飞沫等途径传染。
      临床症状:
  主要侵犯手、足、口、臀四个部位。有不痛、不痒、不结痂、不结疤的四不特征。初期可有轻度上感症状。由于口腔溃疡疼痛,患儿流涎拒食。口腔黏膜疹出现比较早,起初为粟米样斑丘疹或水疱,周围有红晕,主要位于舌及两颊部,唇齿侧也常发生。
  手、足等远端部位出现或平或凸的斑丘疹或疱疹,皮疹不痒,斑丘疹在5天左右由红变暗,然后消退;疱疹呈圆形或椭圆形扁平凸起,内有混浊液体,长径与皮纹走向一致,如黄豆大小不等,一般无疼痛及痒感,愈合后不留痕迹。
  手、足、口病在同一患者身上不一定全部出现。水疱及皮疹通常会在一周后消退。
主要感染人群:5岁以下婴幼儿。

Rank: 4Rank: 4Rank: 4Rank: 4

宝宝生日
null 
帖子
14 
 并发症:“手足口病”表现在皮肤和口腔上,但病毒会侵犯心、脑、肾等重要器官。如出现高热、白细胞不明原因增高而查不出其他感染灶时,就要警惕暴发性心肌炎的发生。伴发无菌性脑膜炎时,其症状表现为发烧、头痛、颈部僵硬、呕吐、易烦躁、睡眠不安稳等;身体偶尔可发现非特异性红丘疹,甚至点状出血点。合并有中枢神经系统症状的人,以2岁以内患儿多见。
  传播途径: 一是人群密切接触传播,儿童通过接触被病毒污染的手、毛巾、手绢、牙杯、玩具、食具、奶具以及床上用品、内衣等引起感染。直接接触患者穿破的水亦会传播病毒。患者在患病第1周最易把此病传染他人,而患者的粪便在数周内仍具传染性。二是患者咽喉分泌物及唾液中的病毒可通过空气(飞沫)传播,故与生病的患儿近距离接触可造成感染。三是饮用或食入被病毒污染的水、食物,也可发生感染。其中人群密切接触是该病重要的传播方式。曾患手足口症的小孩,有可能再次患上手足口症。 
潜伏期:潜伏期为3至7日。

Rank: 4Rank: 4Rank: 4Rank: 4

宝宝生日
null 
帖子
14 
有心的家长多注意观察孩子的手脚上是不是有小豆豆
年初的时候 我哥哥家的宝贝就得了这个病 总是发烧 一开始就以为是感冒 其实不是 提前发现会省很多事儿的 晚了的话 很不好治的  大家注意啊

Rank: 4Rank: 4Rank: 4Rank: 4

宝宝生日
2011-05-23 
帖子
22 
太可怕了,

Rank: 4Rank: 4Rank: 4Rank: 4

宝宝生日
2011-05-23 
帖子
22 
注意卫生才行呢
我耐向日葵

五年级

Rank: 9Rank: 9Rank: 9Rank: 9Rank: 9Rank: 9Rank: 9Rank: 9Rank: 9

宝宝生日
2007-08-15 
帖子
126 
我们孩子幼儿园里 好几个班都歇了,就是因为手足口
毛毛妈

初 三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宝宝生日
2009-03-16 
帖子
494 
担心
‹ 上一主题|下一主题
手足口病 大家一定要注意啊 !
快速回复

广东省通信管理局互联网清理整顿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粤B2-20220217粤ICP备09174648号粤网安备案号:4406043013582公安机关备案号:44010602000110Copyright 2004-2017 盛成科技 All Right Reserved版权所有    版权保护投诉指引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 电子营业执照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粤网文[2016]7051-1702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涉未成年人有害信息举报电话:020-85505893/18122325185 举报邮箱:kf@mama.cn 涉未成年人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中国互联网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kf@mama.cn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