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妈豆
- 114989
- 昵称
-
- 经验值
- 106509
- 在线时间
- 1575小时
- 注册时间
- 2010-7-16
- 积分
- 106509
- 精华
- 34
- UID
- 4384869
    
- 宝宝生日
- 2010-08-28
- 帖子
- 20822
|

本帖最后由 狼城诱惑 于 2012-3-18 18:42 编辑
我心中的“散养”(一)
最近,我在我的日记里提到了一些关于正在筹备“散养俱乐部”聚会的想法,遭遇了很多妈妈的支持,我欣慰的同时也接到了一些询问。她们问我:散养是什么意思?怎么养才能算散养呢?
我不敢说我已经全方面的理解了“散养”的全部内容,因为在育儿这条路上我还在幼儿期,像洋洋一样,我只有1岁半。我对“散养”的理解稚嫩且肤浅,但我依然乐意和大家分享我的感觉。
我把“散养”分成广义和狭义两个方面,先说说狭义上的“散养”:
我把它定义为行动、肢体的方面,让孩子想玩什么玩什么,想怎么玩就怎么玩。在说这个之前我想先让大家遐想一个场景:有一天有个机会让你能去火星遨游一次,你知道火星上有什么么?不知道。我也不知道。所以,有这样一个机会,你我都会迫不及待的想去看看,兴奋之极。于是,我们来到了火星,我们看见冰山、看见峡谷、看见山脉、看见很多很大很怪异的石头、看见红色的土地,我们用手在地上挖呀挖,用了一天的时间挖了一个没有规则的洞,我们不知道自己在挖什么只是想看看,结果看到的依然是红色的土,我们把一些红土和怪异的石头带回了地球,如获至宝。我们像我们的朋友炫耀自己拥有来自火星的红土和怪石,我们很兴奋的一遍一遍不停的说着、说着,朋友们有些厌烦了,她们说:这有什么只是很普通的红土和怪石嘛,有什么稀奇。我们有些小小的失落,但很快的我们又像其他人开始继续炫耀着。。。
这个遐想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就是我们对那些我们没有见过的东西充满好奇、兴奋不已。而对于孩子来说她们眼中的星球比火星更丰富多彩、更五颜六色,她们忙着去探索更多更新奇的东西,她们捡到一块破石头就要兴奋的给你看,你要做的不是把石头仍掉换成美丽干净的芭比娃娃,你要说的不是像我们朋友那些不屑的冷言冷语,你应该配合他兴奋的大叫:哇,这是一块多么个性的石头哇!我们一定要把它带回家,给它洗个澡好好研究一下。
我们也可以把树叶带回家,把泥土带回家,把花草带回家,把昆虫带回家,我们把世界带回了家,世界就是我们的了。
游戏是孩子的全部,生活是游戏的全部。我们狭隘的认为游戏就是游戏,生活就是生活,两者之间没有任何联系。什么是生活?生活就是吃喝拉撒睡,行动坐卧走,生活是工作、是劳动、是交际、是爱。。。这一切的一切对孩子来说都是体验都是游戏,只要你放开她们的手脚你会发现,她们能把乏味无趣的生活玩得多姿多彩,这是我们不具备的能力,我们应该向她们学习如果把生活变成游戏。很多人以为孩子的自理能力是到了年龄才能驾驭的能力,所以,你们等着她们能做得好的时候才让她们去做,结果你们发现她们怎么也做不好。为什么?因为你们错过了她们想玩这项“游戏”的最佳时间。
我说说吃饭,洋洋1岁半了,他已经可以很熟练的自己吃饭,稀饭也不在话下而且掉在地上桌子上和身上的很少。我相信不是所有孩子都能在这个年龄段这么熟练的掌握这个技能,但我更相信洋洋也并不比大多数孩子更聪明,他只是比更多的孩子得到了更多接触吃饭这个游戏的机会,从手抓到用勺到端着大碗直接喝,和很多孩子一样,他把饭倒在桌子上、地上、衣服上,他用手抓、拍,他用嘴直接把饭从桌子上吃掉等等这些,我都随他。玩够了就吃了,饿了就先吃再玩,饱了再继续玩,总会有玩够的一天。洋爸抗议过,无效。你不能因为你不乐意打扫就不让他玩,你没有权利不让他做该做的事。洋洋也吃过冷饭,冷就冷了没什么,吃几顿冷饭也不会生病,但所得到的要比吃点冷饭要多得多得多!我觉得这样的交换是值得的。
其他的也一样,洗手、穿衣、收拾玩具,刷碗、擦地、叠衣服,没有什么不是孩子不能干的,你不喜欢家务但不代表她们也觉得那是辛苦的差事。在他想模仿你的时候,就已经是最恰当的时候了,不需要等到他做好的时候,当你也把劳动和他一样当作游戏的时候,还有什么是不能做的呢?有什么游戏是必须做得好的人才有资格玩呢?
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孩子用一切感觉感受世界。洋洋用一根筷子敲了一下墙壁、敲了一下洗衣机、敲了一下桌子、敲了一下地板。。。他敲了所有能敲的地方,他仔细听着每个不同的声音和节奏,最后,他敲了一下爷爷的头。如果这个时候我说:洋洋你没礼貌了。那么我就把他探索世界的一个途径封锁了。你的孩子有没有过用嘴或舔或吃一些奇怪的物品?你的孩子有没有登梯爬高想看看桌子上面的物品?你的孩子有没有过用手摩擦类似动物毛皮的经历?你的孩子有没有过不停掷物的时候?这些我们可能看似没有用处的游戏,就是她们通向罗马的条条大路,你越多的为她们制定规矩,就越多的把这些道路封死了,再也不能开通,她们的广阔人生就此被你终结。
(本文适合3岁以内的幼儿行为)
我心中的“散养”(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