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中英双语的大问题 几件事让我想说说这个问题:首先是前阵子天在看英语书时总问我“什么?”几乎我读完一句,甚至还没读完,他就问;其次是最近,每天都会有这种情况,比如我跟他说了句日常英语,他不懂也会问我“什么?”除了这两种情况,还有就是那天看一贴中提到囫囵理解的妙处。最后就是国学教育了,想想我们给孩子背唐诗宋词,四书五经,需要解释吗? 先说前两种情况我的处理方法: 1.
前阵子读故事书,天天频繁问我,要求中文。我回应“你不用着急问妈妈,妈妈读完一定会给你解释的”。然后我基本那阵子(将近1星期),每句都解释中文,接近逐句翻译,但比英文原文还是简短些。因为我能体察出那几天,天可能有点,不能算“抵触”英语,但至少是很依赖中文文字信息的。他一定是急于想通过最直观的方式——听中文,来高效获取他所想知道的信息。所以不能像从前一样通过对图画的欣赏,对我语气的判断,和对他有限的能捕捉词义的单词的理解进行发散。也就是说那几天是母语强势期。那就依他,提高讲故事的速度,尽量避免他烦,中文几乎逐句解释,但解释的长度小于英文原句。而且是英文句子读完,不等他问,就马上配中文。打消他不懂妈妈话,英文书不明白的顾虑。挨了几天,这个现象就消失了。天天又回到了看画听音儿,而不是饥渴文字信息的步调上来了。说句题外话,这也是我之所以不想过早教他识字的原因。孩子一旦仰仗了文字本身,你想他还会有好奇心,有耐心,有想象力的去看画,读画吗?如果不看画,只读字,那我们还有必要买这么贵的绘本或故事书吗? 但我又之所以依他,给他逐句解释中文,是不想强求他,最不想让他发觉妈妈在刻意使用英语。包括看动画片也是一样,天要求看中文,我就放中文,不要求就放英文滴。最近看的Mickey Clubhouse,就从没放过中文的,天也不要求。 2.
至于第二种情况,日常生活中的英语对话,天不懂,我是怎么处理的呢?举个今天的例子吧,今晚饭吃鱼,择出刺后我说“”天问“什么?”。我没答,眼神瞟瞟鱼刺,继续说“fish bone”。天说是“这个”吗?手指鱼刺。我点头。 刚提的那个“囫囵”理论也算个佐证吧。即——半懂不懂,懵懵懂懂,在稀里糊涂,八九不离十中,通过大量的浸泡,和我们的适当协助,让孩子自己去悟,去感觉。想想我们的母语中文不就是这么泡出来的吗,孩子们要糊涂两年的光景啊,很多句词生吞活咽呐,最后通过量的积累终于清晰的搞明白了尿盆和水杯的区别,钢球和糖球的不一样。 对于家长而言,我们能从容笑对孩子当年的用嘴探究世界,怎么现在过于焦虑他们是否对英语字字明解呢。是因为他们大了吗? 别忘了,对于英语而言,他们可能还仅限襁褓。 对于孩子而言,之所以为什么要早教,是因为对于已经具备活猴般运动能力的TA们,要退回襁褓阶段的认知方式,孩子会有不适应。说白了,就是他已经能够用中文,用真正文字的形式去认知周遭一切(包括物体,包括对话,包括书本),中文的信息接收方式对TA们来讲是最高效的。所以他们嫌英语麻烦。
那么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中英文一起襁褓(0岁方案),反正都是囫囵,反正都是活吞。齐头并进。但这种齐头并进也是不可能无限制持续的。你们家就你说英文,还不是总说。除你之外,还有孩儿爹,还有姥姥姥爷,爷爷奶奶,这还别出门。所以担心中英混淆,英会影响中,是没有必要的。 除了我们鼓励囫囵,是为了让孩子自悟其意,用数量填满懵懂,这是符合语言学习规律的,也是符合我提倡的“国外孩子怎么学母语,中国孩子就怎么学英语”。另外,对于稍大孩子起步英语,或随着年龄渐大,中文不及掩耳的精进速度,孩子基本都会更依赖母语。就会出现我刚才说的天问我“什么?”的情况。比如孩子看见地图,问 “这是什么?” 答 “Africa”. 如果不再问,就算了。他可能不罢休,还问“什么”告“非洲”。再举例,今我吃晚饭,天已吃完,在我旁边玩,转碗。我说“it’s like a top(陀螺)”。天没追问,我也就不解释了。你若不放心他是否懂了top(陀螺),找机会一会儿再来啊。找个真陀螺,说“it is a top”, 转之。孩子明就会了,可能晚上做梦里就有。 那么这里有什么道理呢? 先说结论,即尽量避免“中英直接对等”,在中英中夹入媒介,这个媒介可以是实物,可以是情景,更可以是故事书。比如刚才举的陀螺的例子,那只碗和隔会儿你找的实物陀螺就是这个媒介,孩子是把top(英文)=实物,而后再把实物=陀螺(中文), 这样在英文TOP和中文陀螺中间就有了有形的媒介。以后孩子看到实物,需要输出中文时,会下意识输出“陀螺”;而需要输出英文时,也会下意识输出“TOP”。假若没有这个媒介,孩子头脑里是中英文文字直接对等的,那么在看到实物而又要输出英文时,历程是:实物=陀螺=TOP,无疑就慢了半拍。这也是这世界上极有势力的一种语言的溯源——中式英语。直译+磕磕巴巴,你想想这两个问题是不是都是经历了“实物=陀螺=TOP”后的必然产物,即中式思维和速度慢。为了避免这些问题,那还是从娃娃抓起吧,几点具体建议: l
讲英语故事书时,尽量一整页读完英语再解释中文,不要逐句解释中文,我一直强调“先英后中,中比英少”就是这个道理。解释中文时,也可以很概括,并利用书插图和你的表情肢体做解释, 也可夹杂英文。比如你读完“The children were happily playing the Merry-go-around(旋转木马)”,你可以这样解释“手指木马兴奋说‘this is a Merry-go-around’转转转,孩子们哈哈哈(开心笑)”然后通过你的细心观察,判断讲到第几遍时就不用任何中文解释了。基本是2-3遍。 l
看动画片同理,这个我建议如果孩子喜欢(甚至着迷),且难度适中(比如Mickey Clubhouse这种难度的)可以不放中文。动画片多热闹啊,除了语言,它有太多的元素可以帮孩子理解剧情,包括活动画面,人物动作,和人物语气。(因此我们讲故事时也要向动画片里的人物语气靠拢哦) l
平日跟孩子的英语口语交流。简单到指着苹果说“APPLE”到成句表达。都坚持以实物对应英文,如孩子不要求,略去中文。再举例,我回家,跟天说“give mama a kiss”, 天把脸凑过来了让我亲,我把脸再靠近他,示意他亲我,再说“give MAMA a kiss”其中重读MAMA。你放心,下次你再说这句,小家伙肯定努嘴而不会再凑脸。然后不定哪天,他就该跟你说了“GIVE TIANTIAN A KISS”. 再然后又不定何时,他会说出“GIVE ME A KISS”. 你看,是不是像极了当初学中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