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妈豆
- 1920
- 昵称
-
- 经验值
- 1920
- 在线时间
- 2小时
- 注册时间
- 2016-3-30
- 积分
- 1922
- 精华
- 0
- UID
- 43712676
  
- 宝宝生日
-
- 帖子
- 15
|
今天在班车上翻看以前的帖子,发现了2011年转发的这篇文章,现在看这篇文章写得也相对片面,但是大部分是对的,至少对我的决定起到了作用。 当时正值我人生中第二次买房:将父母的老房子出租出去,在我婚房附近买了新建的格调艺术领地,当时真没钱,掏光了全家的存款还借了10万才在忐忑中凑了27万首付。今天反过头看,这个决定无论从生活还是投资上都是正确的。 在五年后房价继续高涨的2016年,再次在忐忑中第三次买房。这次是把丈母娘的老房子卖掉,让她住我们的婚房,自己在北宁附近的富贾花园买了新房,依然是掏空了全家的存款。目的是:1,老人改善,离我们更近。2,我们改善,离孩子学校更近。3,卖出“老小破”,买入“新大宜”。
不知道这次决定是对是错,仅再发一贴留待五年后再回头看--张五常先生所说的对抗通胀的最好办法是否依然有效。
----------------------------------------------------------以下为之前发的内容
我可不是房托,只是觉得这文章确实有道理。其实房价上涨的最根本原因就是亿万老百姓在逐渐富裕起来以后,对财富保值的需求和对不断提高生活水平的向往。以下为转贴:
买房与否?决定人生的最重要选择! (2010-4-26 17:01:04)
国际著名经济学者张五常说过一段话:“香港在二战后有如下的经验:一些穷人喜欢买楼,做生做死也要买,先买很差的,然后逐步推上去;另一些怎么也不买,天天投诉,见到楼价上升就破口大骂。前者今天不少发了达,后者今天住廉租房或公屋。”
张先生作为现代产权经济学的创始人,点到了普遍存在的现象,给人很深的启迪,使我受益匪浅,在这里要真心地表示感激!本人家庭的年收入也有几十万,在中国也算比上不足比下有余了,自觉很满足,因而也很保守,而拙荆比我有过之。她总是把钱存在银行里,生活节俭,拼命存钱的结果是我老觉得收入不如我的人都比我过得好,钱越花越多,我们的距离越拉越大。我很是困惑。
渐渐地摸出点门道。首先钱为什么越来越不值钱?我观察的结论是“通胀是常态,通缩是特例”。三十年前猪肉七毛钱一斤,现在怎么的也要十块八块,这绝对不是供求关系决定的,而是通胀决定的,中国的农民相对为什么越来越穷?绝不是生产力发展决定的,而是他们手中几乎没有抗通胀的手段决定的。抗通胀最好的手段是什么?就是你手中有一个“实体价值”,也就是说当你手中现金**到一定量后,就要及时地将现金所代表的价值固定下来,以防被掠夺!简言之,花掉它。这就是钱的价值得到了及时的体现。但是花也有两种花法,一是纯粹的花掉,这样做有一个好处,就是你所拥有的价值得到了及时体现,但也有一个坏处,就是你被清零了,意味着你永远都是低起点地重复。二是一方面及时地享受你拥有的价值,又能固定你拥有的价值,简言之,越花越有,永远花不完地花!有吗?有的!那就是购置不动产!
张五常先生的现代产权经济学对普罗大众的普世意义就在于此!!当然,不同的人因个人自身条件的不同,在具体运用时也不尽相同,例如本人有一个朋友,他有两套原价值400万的别墅,一套自住,一套闲置。2008年中国经济低迷时,他的一位同行刚刚修建了一个产能近十万吨的钢构制造基地,刚建好就赶上经济危机,使得他心灰意冷,希望赶紧结束这一切,自己去过点安逸的富足生活,我的这位朋友用自己手头闲置的一套别墅产权做价700万,置换了同行钢构公司的控股权(按实际投资算)。一年后,在经济刺激政策的带动下,基础建设大干快上,钢构需求旺盛,原先700万置换来的股权,现在保守的预计也值五、六千万了。有趣的是,我的这位朋友,经常找我借钱,十万、二十万的小钱,也给我算点利息。他的口头禅是:“唉!兄弟没办法,亿万富翁缺现金呀!。”而我则是小富即安的典型,当然,也还不算傻,吃了亏慢慢地也能悟出点道来。好在几年前及时改变了做法,如今,也很见成效。每次买房老婆都反对,所以都是全款,但总归比钱存银行强。
比方说2000年,我不顾老婆反对,花十七万买了一套小三房,现在市值60万,如果不买房而存银行,十七万十年下来,连本带利也就20多万,现在可亏大了。2004年,还是在老婆的反对下,又花七十多万买了一套CBD中心的房,现在市值200多万。但我骨子里改不了不愿借贷的保守思想,所以比起激进的朋友显得有点像蜗牛。慢是慢了点,也还稳妥,人生嘛,咱不想去掠夺别人的财富,但自己辛苦赚来的血汗钱总归是不能被别人掠夺太多的!
这段删掉了,关于对上届zf的批评,已经换届了。
感谢张五常先生的提点,终于让我明白了买房置产是普通老百姓确保自己不被抢劫的唯一途径!(我觉得并不是唯一的途径,应该算最好的之一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