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要有间房子,想要有部车子,还想要赚很多票子,但是现在没得票子,还没自己房子,想都不要想有部车子。妈妈说我没得脑子,不会赚票子,只好这样过一辈子,我说我有聪明脑子,还有很多点子,肯定会混出样子,有时候还觉着自己实际上蛮聪明哦,但是为啥到了现在还是穷光蛋一个……”这是最近网上流传着的:《房子、车子与票子》。 我有一朋友在乌鲁木齐,闺女不小了,近到小孩相好的同学家,“本想看看他的家底如何,看看有无必要进一步发展,结果让人失望,对方家里肯定没帮儿子准备好房子”。 考虑到大儿子结婚后,和爸妈住一套房不方便,所以父母早早就把房子给儿子准备好了。而闺女的房子问题就是婆家的事了。 如今的乌鲁木齐,对很多年轻家庭来说,生女儿成了一件乐事。除了因为人们观念的改变,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生女儿可以减轻经济压力——将来是要嫁出去的,不用准备婚房,轻松又省心。有一对年轻夫妻前不久生了个女儿,马上就去买了辆车,原因就是不用给孩子准备买房钱了。 实际上,随着时代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各个年代的结婚必需品也在不断变迁。 上世纪50年代,结婚基本上不用准备什么,两个铺盖卷到一块儿,简简单单摆一桌酒,就算完事了。 60年代,结婚开始有点讲究,按老一辈人的话说,得凑够“72条腿”或“36条腿”,也就是去木匠铺订做个大木床、大衣柜和桌子、椅子等木制家具。 而70年代,结婚讲究“三大件”(自行车、手表、缝纫机),加上“一响”即收音机,称之为“三转一响”。谁要是戴上一块闪亮的上海牌石英表,骑着一辆永久牌自行车带女方出门,左邻右舍都会羡慕的。 80年代,要求更高了,必须有了电冰箱(一般都是单门的)、电视机(一般都是黑白的)、洗衣机(一般都是单缸的)这“三大件”,才算成了家。 90年代结婚的人,其婚房大多还是单位分房。男方准备些金戒指、金耳环、金项链等一些首饰,房子搞个简单装修,外加彩电、洗衣机(摩托车)、录像机(影碟机)这“三大件”,就算是豪华迎娶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