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一主题|下一主题 go 回复: 12 | 浏览: 1769 |倒序浏览 | 字体: tT

Rank: 16Rank: 16Rank: 16Rank: 16Rank: 16Rank: 16Rank: 16

宝宝生日
1998-01-31 
帖子
952 
1
发表于 2016-3-13 09:10 |只看该作者 | 最新帖子 | 查看作者所有帖子 | 发短消息 | 加为好友 | 字体大小: tT
本帖最后由 cathysun98 于 2016-3-13 09:12 编辑

连续看了三场谷歌“阿狗”与李世石的围棋比赛,意外地发现:职业顶尖棋手也不怎么高明啊!解说围棋的所谓专家,在局势判断和棋理方面经常出错,连我这个业余“臭棋”有时都能看对,为何职业棋手会看不出来呢?
我没有吹牛的意思,论下棋的实力,随便一个职业棋手让我4、5个子也能大胜。我考虑,问题的关键可能是这些职业棋手经常在一起下棋、研究,形成了一些固定的行棋模式,他们在过去一直认为哪样下才合理,否则就是“俗手”、“无理手”。但是如今,谷歌的机器证明,有些“俗手”、”无理手“是妙手,完全颠覆了职业棋手过去的一些思维。 正因为我研究围棋不够深,没有形成思维固定模式,所以我更容易理解“阿狗”的一些下法,而职业棋手虽然水平很高,但是已经形成了思维固化模式,面对“阿狗”的违反“常理”的招数立即崩溃了。

Rank: 16Rank: 16Rank: 16Rank: 16Rank: 16Rank: 16Rank: 16

宝宝生日
1998-01-31 
帖子
952 
本帖最后由 cathysun98 于 2016-3-13 09:11 编辑

由此我想到了孩子教育方面的问题,许多妈妈不停地问哪个学校好、哪个培训班好,那么大家也应该想一想,是不是那些所谓的教育专家或老师,也跟围棋高手一样,思维和教育方法形成了固化模式,将来,会被证实是完全错误的呢?

Rank: 15Rank: 15Rank: 15Rank: 15Rank: 15Rank: 15

宝宝生日
0000-00-00 
帖子
725 
支持一下,么么哒

Rank: 16Rank: 16Rank: 16Rank: 16Rank: 16Rank: 16Rank: 16

宝宝生日
1998-01-31 
帖子
952 
各位妈妈们也都看过一些教育方法吧?
有一种说法是美国、德国等的家长在学龄前不让孩子学习学校课本内容,害怕影响孩子的想象力。是否属实并不清楚,是否正确也无定论。但是有一点是肯定的,不能让孩子过早形成思维固化。有些方法对于年龄大的孩子或是成人是没问题的,用到年龄偏小的孩子身上就会影响孩子的想象力。

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

宝宝生日
2011-1-9 
帖子
555 
顶一下

Rank: 20Rank: 20

宝宝生日
2010-03-30 
帖子
4160 

育才女神

正在看司马辽太郎写的历史小—说“坂本龙马”,这个从小被周围人认为是“笨蛋”的“傻瓜”,最后竟然成了主 ...
可见儒家思想之误人子弟。

Rank: 11Rank: 11

宝宝生日
 
帖子
10 
我也很反感让孩子在学龄前放弃游戏和活动,安静坐下来学知识的做法,好动是孩子天性,压抑天性的结果就是孩子厌学,或者虽然学得不错,却完全按照成年人的思路中规中矩,失去创造力。激烈的竞争让妈妈们太焦虑了,妈妈们除了花钱把孩子送去各类教育机构,让孩子接受老师、专家的教育,已经不懂自己该怎么教育孩子了。
来自[妈妈网iPhone版]

Rank: 11Rank: 11

宝宝生日
 
帖子
10 
让教育从学校和各类培训机构回归到家庭,才是教育的出路。这种看法可能会被许多人嗤之以鼻。但我始终觉得影响孩子一生的学习应该在家庭中,学校里只能学知识,而父母、家庭赋予孩子的是重要性远超知识的性格、心理、思维,只有具备了良好的性格,健康的心理,有创造力的思维,人才能更好的学习知识和应用知识,否则读再多书也不过是个书呆子、做题机器。先成人,再成才,许多父母把这个顺序弄颠倒了,或者许多父母压根没把“成人”看成一个教育话题,他们认为孩子一出生就是人了,等到18岁就是具备行为能力的成年人了。
来自[妈妈网iPhone版]

点评

slxl  赞同  发表于 2016-4-8 11:12
‹ 上一主题|下一主题
谷歌的围棋“人机大赛”有感
快速回复

广东省通信管理局互联网清理整顿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粤B2-20220217粤ICP备09174648号粤网安备案号:4406043013582公安机关备案号:44010602000110Copyright 2004-2017 盛成科技 All Right Reserved版权所有    版权保护投诉指引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 电子营业执照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粤网文[2016]7051-1702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涉未成年人有害信息举报电话:020-85505893/18122325185 举报邮箱:kf@mama.cn 涉未成年人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中国互联网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kf@mama.cn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