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y# y, M: k! O8 C 这几天香港街头内地小孩便溺事件闹得沸沸扬扬,相信不少家长都看到了这条新闻,也各自有各自的看法,无论观点是怎样的,但大多还是表示理解,毕竟身为幼龄儿童的父母,相信很多家长都有类似的经历。带孩子外出,遇到孩子急需便溺的情况,你会怎么做呢?怎么给宝贝进行排便训练?今天金宝贝给各位粑粑麻麻支几招。
- A( Q" o) B2 g5 H- O来听听在美国发生的类似故事 警察给一个让2岁孩子当街撒尿的妈妈开罚单。警察辩解为何会给这位妈妈一张罚单。警察的理由并不是谴责这种行为是否文明,而是说:我之所以这样做是为了提醒你们保护好自己的孩子,因为那儿也许有个性**在盯着你儿子。在美国,盯着小孩撒尿已经是性**,拍下照片或视频绝对是重罪。最后媒体做了一个调查:这位妈妈在她让2岁儿子对着灯柱撒尿之后该得到罚单吗?投票结果是:83% 反对给她罚单,理由是:那只是个应急训练不足的小事。 事实上,从生理学上讲,5岁以下的幼童自主控制排便的能力都是比较差的,更何况一两岁的宝宝。 我们一直提倡少把尿、不把尿,不穿开裆裤随地小便,一方面给孩子自主排便的自由,另一方面保护孩子隐私,保护环境。相信很多妈妈也是这样做的。但外出的情况下,这的确是一个令人头痛的问题。
% d9 T+ D' x( a4 N. i( I带孩子外出,遇到孩子急需便溺的情况,怎么做? 一般来说1岁半以上,两岁以下的宝宝,即使能控制小便,但他说要尿,马上就得尿,给宝宝找洗手间,可能就已经来不及了。对自控能力还没到成熟阶段的孩子,如果短时间外出,可以在外出前,让宝宝去一下卫生间; 如果是长时间外出,比如开车去郊游或到公众场合,建议外出时穿纸尿裤,夏天穿超薄透气的纸尿裤,并更换频繁一点,以免小屁屁不透气。 带一个便携式的小便盆或小瓶子,在找不到洗手间的情况下,在角落处用身体或衣物把宝宝遮挡起来排便。 在外出时减少喝水,以免宝宝尿意频繁; 在很多公众场所,特别是室内,很多都配备了盥洗室和和母婴室,专门为宝宝提供方便,到这些场所如果要逗留比较久,最好先找工作人员摸清地方,好及时处理突发情况。 另外,粑粑麻麻们最好多留心宝宝的规律和饮食情况,提前带宝宝如厕。 5 l/ {& A) x1 [* \% [
1 t( m& w3 w3 k m8 X8 i2 H宝宝何时开始排便训练 如果宝宝处于以下阶段,家长便可以开始训练了。 首先,要确认宝宝一次排出的尿量比较多,尿后可保持尿布数小时不湿。其次观察迹象,测试一下。 其次,宝宝有没有发展到训练的基础条件: 1.一般出现在18个月~2岁半的孩子已能行走,并乐意坐下,具备坐座便器的基础; 2.能将自己的裤子拉上和拉下;能模仿父母的动作; 3.显出对控制大小便的兴趣,例如会跟随父母进入卫生间等; 4.对自己在尿布里是拉尿还是拉屎有所表示; 5.会将东西放回原处,这表明能教会孩子大小便到应该去的地方; 6.会说“不”,显现独立意识。 温馨提示:如孩子生病、迁居或者宝宝非常抗拒则需要暂定训练,以免引起宝宝括约肌功能失调以及便秘而妨碍训练正常进行,等待时机才作再一次试验。
; I* Z/ Z' ?8 a
% x& x; Z( y. `$ {* a. o训练方法七要素 1.训练时机以春夏为佳。建议别从大冬天穿很多的时候去练,因为刚开始脱了纸尿裤训练,尿裤子的风险是很高的,冬天宝宝穿得很厚,频繁给他换衣服,孩子容易生病,春夏季是训练的好时机。 2.训练应先从大便开始。将适用于宝宝个体并让宝宝非常喜爱的专用座便器放在儿童活动地点附近,告诉孩子什么时候使用它,或当着孩子的面将尿布上的屎抖入便器,以便让孩子明白它的用途,避免以后屙屎时粪便涌入便器而使孩子产生异样感觉而不知所措。 3.开始几天让孩子不脱裤子坐在上面,当孩子习惯后,再试着抽去尿布; 4.根据观察到的迹象提醒孩子是否有便意,例如孩子脸部显出怪相或摆出大便的姿势等; 5.待孩子一日内能数次使用便器时才取消尿布; 6.当孩子对训练已有准备时,给孩子穿有松紧带的neiku,教他如何把它拉下来。他做对时你要表扬和奖励他。 7.睡前和醒后应即提醒孩子上厕所,并细心观察宝宝排尿的规律,如果大量喝奶或喝汤水后,20-30分,可以提醒宝宝。 " L2 e4 z# P- P
' }. C* _3 j; _
我们为什么不建议把尿 另外,有的家长老惦记着要给孩子把尿,把得特别频繁,会让宝宝膀胱功能性容量的增加受影响。每次都是膀胱充盈了以后孩子自然去尿,随着月龄的增长,膀胱的容量也在增长,如果频繁把尿,在膀胱容量1/3、1/2的时候,人为控制,让宝宝去尿,久而久之,即使宝宝的膀胱长大了,他也做不到满了再去尿,他可能一半或1/3就想尿,会导致孩子神经性尿频。 现在正值训练宝宝排便的好时节,家长们可以视自己宝宝的发育情况开始训练咯,相信对避免尴尬事件会有所帮助! % a% a1 P) I6 j, g9 G. C2 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