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涵涵12229 于 2013-3-29 14:40 编辑
. S5 U1 C! i W
; q9 B0 u; Z' \& t! O: [( m1 P) N9 k那当然数传统美味饺子莫属了,你猜对了吗?
: w( L- c2 g$ S' V- H 饺子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民间吃食,深受老百姓的欢迎,民间有“好吃不过饺子”的俗语。每逢新春佳节,饺子更成为一种应时不可缺少的佳期肴。8 v0 l9 E7 m0 P4 F4 M9 x
据三国魏人张揖著的《广雅》记载那时已有形如月牙称为“馄饨”的食品,和现在的饺子形状基本类似。到南北朝时,馄饨“形如偃月,天下通食”。据推测,那时的饺子煮熟以后,不是捞出来单独吃,而是和汤一起盛在碗里混着吃,所以当时的人们把饺子叫“馄饨”。这种吃法在我国的一些地区仍然流行,如河南、陕西等地的人吃饺子,要在汤里放些香菜、葱花、虾皮、韭菜等小料。 大约到了唐代,饺子已经变得和现在的饺子一模一样,而且是捞出来放在盘子里单独吃。 宋代称饺子为“角儿”,它是后世“饺子”一词的词源。这种写法,在其后的元、明、清及民国间仍可见到。 元朝称饺子为“扁食”。明朝万历年间沈榜的《宛署杂记》记载:“元旦拜年……作匾食”。刘若愚的《酌中志》载:“初一日正旦节……吃水果点心,即匾食也。”元明朝“匾食”的“匾”,如今已通作“扁”。“扁食”一名,可能出自蒙古语。 清朝时,出现了诸如“饺儿”、“水点心”、“煮饽饽”等有关饺子的新的称谓。饺子名称的增多,说明其流传的地域在不断扩大。 民间春节吃饺子的习俗在明清时已有相当盛行。饺子一般要在年三十晚上12点以前包好,待到半夜子时吃,这时正是农历正月初一的伊始,吃饺子取“更岁交子”之意,“子”为“子时”,交与“饺”谐音,有“喜庆团圆”和“吉祥如意”的意思。 过年吃饺子有很多传说,一说是为了纪念盘古氏开天辟地,结束了混状态,二是取其与“浑囤”的谐音,意为“粮食满囤”。另外,民间还流传吃饺子的民俗语与女娲造人有关。女娲抟土造成人时,由于天寒地冻,黄土人的耳朵很容易冻掉,为了使耳朵能固定不掉,女娲在人的耳朵上扎一个小眼,用细线把耳朵拴住,线的另一端放在黄土人的嘴里咬着,这样才算把耳朵做好。老百姓为了纪念女娲的功绩,就包起饺子来,用面捏成人耳朵的形状,内包有馅(线),用嘴咬吃。 饺子成为春节不可缺少的节目食品,究其原因:一是饺子形如元宝。人们在春节吃饺子取“招财进宝”之音,二是饺子有馅,便于人们把各种吉祥的东西包到馅里,以寄托人们对新的一年的祈望。 在包饺子时,人们常常将金如意、糖、花生、枣和栗子等包进馅里。吃到如意、吃到糖的人,来年的日子更甜美,吃到花生的人将健康长寿,吃到枣和栗子的人将早生贵子。 有些地区的人家在吃饺子的同时,还要配些副食以示吉利。如吃豆腐,象征全家幸福;吃柿饼,象征事事如意;吃三鲜菜。象征三阳开泰。台湾人吃鱼团、肉团和发菜,象征团圆发财。 饺子因所包的馅和制作方法不同而种类繁多。即使同是一种水饺,亦有不同的吃法:内蒙古和黑龙江的达斡尔人要把饺子放在粉丝肉汤中煮。然后连汤带饺子一起吃;河南的一些地区将饺子和面条放在一起煮,名日"金线穿元宝"。 饺子这一节目佳肴在给人们带来年节欢乐的同时,已成为中国饮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但现在饺子的馅料层出不穷,都能制作出好吃的美食。 下面我来教你蒸饺的做法: 第一步就是活面,要想蒸出来的饺子不硬有口感,就用温水或热水和面要是怕水热可用筷子活跟面疙瘩再用手把这些疙瘩揉到一块成面团,我下面做的这种蒸饺放了一点棒子面,放着个要看什么线的了。我今天做的是旱萝卜香菇猪肉馅 面活成这样就可以了,用笼布盖上醒面 第二步就是准备馅料:猪肉,旱萝卜,香菇,葱沫,花椒面,鸡蛋,酱油,盐,香油。旱萝卜切丝焯水开后捞出中间焯时不能往锅里吹气这样旱萝卜会有臭味不好吃了,也别焯得太长时间没有旱萝卜味道,香菇也焯水,然后把这两样断碎备用 剁好后挤出水份 第三步活肉馅,把买来的绞馅或自己剁的更好的肉馅放上花椒面酱油调匀,放生鸡蛋调匀再放葱沫 接着放盐,香油,这里盐和香油一次性放好(把香菇和旱萝卜放里后的味道都算上的比例)盐在放葱后放是为索住葱的味道使肉馅更好吃,香油一次性放好要是放完那两种材料后再放吃的时候油入不进去会很腻 第四步就是把旱萝卜和香菇漠放入馅中调匀
第五步就是擀剂子把面放板子上揉揉再摔摔,面会有弹性掐好一个个的剂子(蒸的话要比煮的大些)开始擀成一个个圆的小皮皮
手中放上馅开始包了 第六步把包好的饺子放到板上等着一会上锅蒸
第七步就是用蒸锅放水放在煤气灶上等上汽摆饺子,上汽后用湿的笼布铺在锅里的屉上摆好饺子,蒸大约20分钟就行了,因为有肉馅多蒸会 就这样饺子熟了 注意:面的比例和馅的比例要看多少人吃了,涵涵妈包的是适合4-5个人的,看馅和面的图,别看这张成品图上的数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