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别让孩子过早戴上眼镜

收藏 分享 2007-10-18 14:47| 发布者: kid@tj| 查看数: 619| 评论数: 0|来自: 本站原创

       近视并非一个新话题,可不知从何时起,近视开始走向低龄化。越来越多的孩子,正在慢慢变成“小四眼儿”。那么,到底是什么导致孩子视力下降?近视有没有有效的防治方法?记者就此进行了调查采访。

  近视低龄化日趋严重
  
  近几年,中小学生的近视人群比例呈逐年上升趋势,近视低龄化现象越来越严重。省教育厅体卫艺处最近5年的学生体质调研统计数据显示,我省学生视力不良检出率小学生26.77%、初中生54.96%、高中生80.36%、大学生87.67%。在今年省会高中生的高考体检中,医务人员发现有些学校的近视率已逼近90%。

  “我们上高中时,一个班戴眼镜的同学没几个,现在是不戴眼镜的寥寥无几。”郑州市第五人民医院卓美眼科中心副主任医师朱冬梅认为,从整体情况看,在校学生的近视率近年还会进一步升高,而且低龄化现象更为严重。

  近视原因有很多
  
朱冬梅说,前几年,据国家对近视者的统计,60%左右的近视是遗传造成,另外40%左右则由后天不良习惯导致。但从近几年情况看,后天不良习惯导致近视的人群比例已远远超过遗传近视者。

  科学证明,800度以上的近视都由遗传造成,仅靠疲劳不会达到800度。但不注意用眼卫生、长时间看电视和上网等都会使视力下降。一部分高度近视者还会出现眼底并发症,导致戴镜视力下降等。

  朱冬梅说,后天近视比例的增加与应试教育分不开,说白了是一个社会问题。许多家长从幼儿园就开始给孩子报班。孩子的眼睛在12岁以前正处于发育阶段,眼睛过度疲劳和不良习惯很容易造成视力下降。孩子智力开发的确重要,孩子未出生前进行胎教,幼儿阶段让孩子学习舞蹈、绘画等都有利于智力的开发,但并不一定非要让孩子学习英语、识汉字。过早识字对开发智力并没有非常明显的作用,充其量只能叫强化培训。这种强化培训的后果是孩子还没有上学就已经近视了。

  多措并举防近视
  
  近视可以预防,即使是先天性,若注意锻炼和用眼方法,也会有效减缓视力下降的速度。
  
  据了解,为预防近视,我省各中小学都坚持组织学生在课间休息时间做眼保健操,每两周有一节健康教育课,给学生传授爱眼护眼知识。教室内的学生座位每一周或两周调整一次。

  学生的视力问题还引起了教育部的重视,并从去年开始在全国倡导“2+1”活动,即在9年义务教育阶段增加体育艺术内容,学校必须要求学生参加活动,通过活动使在校生每人达到两项体育特长和一项艺术特长。
据郑州市金水区教体局党委副书记王国安介绍,要防治学生近视,除了教育行政机关和学校的努力,还需要学生家长的密切配合。作为国家首批实验区,郑州市金水区从去年开始,在全区近8万名小学生中建立了眼保健档案,计划进行3年时间的视力追踪,将视力变化情况及时反馈给学生家长,提醒家长经常带孩子到医院复查和治疗。但许多反馈单并没有引起学生家长重视,复查结果也不上交。

  防治近视有误区

  在采访中,一位学生家长说,她的孩子自从戴了近视眼镜后,近视的度数逐年上升:第一年100多度,第二年200多度,第三年300多度。她觉得戴近视眼镜只能使眼睛的近视度数越来越高。


  但事实并非如此。朱冬梅认为,眼睛视力在0.6以下者一般都要戴眼镜。而戴眼镜也只能是近视者在教室的可视范围内看清楚。上学阶段孩子用眼多,从近几年的情况看,戴不戴眼镜,孩子的视力都在下降。戴近视眼镜既不会使视力好转,也不会导致视力继续下降。

  “许多家长要求医生开具近视证明,想让老师把孩子调到前排,看得清。实际上,学生坐在第五排前后最好。”朱冬梅说,正常情况下,看5米以外的光线很难导致眼睛近视。如果已经近视了,最好戴度数相当的近视眼镜,座位离黑板越近,近视的度数反而增加得越快。

  还有一个误区就是激光手术治疗近视。激光手术是通过改变角膜曲率使人的近视得到矫正。但接受手术需要两个前提条件:一个是18岁以上,另一个是屈光度在两年之内相对稳定。由于中小学生正处于学习阶段,用眼多,视力不断变化,因此不能选择激光手术。

最新评论

广东省通信管理局互联网清理整顿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粤B2-20220217粤ICP备09174648号粤网安备案号:4406043013582公安机关备案号:44010602000110Copyright 2004-2017 盛成科技 All Right Reserved版权所有    版权保护投诉指引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 电子营业执照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粤网文[2016]7051-1702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涉未成年人有害信息举报电话:020-85505893/18122325185 举报邮箱:kf@mama.cn 涉未成年人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中国互联网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kf@mama.cn